第一節學校安全管理概述
1.校園安全管理的意義
學校教育是主導政治民主、經濟發展、社會繁榮的力量;而學校是百年樹人的園地,有安全的校園,師生才能專心地教與學。然根據統計指出:目前各種意外災難及傷害,如車禍、溺水事件、食物中毒等意外傷害,已升高為十大死亡原因的第五位,而意外事件中又有85%是由於人為的疏忽、判斷錯誤或無知所引起的。任何在校園裏所發生的傷害,不僅僅影響個人安全,也會阻礙教學過程,進而影響學校本身以及鄰近社區的安全。
“沒有安全的學校,就不可能有好的教育質量”。因此如何防範意外事件的發生,使學校、社會能在安全中求穩定,在穩定中求進步與發展,已是當前刻不容緩的工作。為了防範未然,力求在教育環境設施上達到準確的安全境地,以確保人、事、時、地、物的安全無虞,進行事前的安全檢查成為最基本的必要措施。因此所謂校園安全管理,乃是針對中小學教學活動所需的各項設施、場所、器材設備等項目,以及各種活動實施定期或不定期的檢查,采取適當的措施,隨時予以改善,期使校園安全及災害事件和其所造成的傷害減至最低程度,以提升教育品質,奠定幸福安全的基礎。
影響公共安全的因素很多,包括自然災害,如風災、水災、地震等;以及人為災害,如火災、網絡詐騙、校園暴力食物中毒等。各項災害又具不確定性、複雜性、時機迫切和資訊不全等四個特點,因此其對公共安全所帶來的威脅,是眾人可以想象得到的。而在學校方麵,因為相關人員對於意外事件的不熟悉,以及欠缺處理的經驗,故急需建立安全管理的製度;另一般師生對於人為技術或自然的災害認識不夠,當發生重大意外災害時,相當依賴其他機關的專業判斷,如此才能對於校園安全的處理網絡也多一分的依賴和信任,因此,校園安全管理對於當前學校教育來說,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2.校園安全管理的原則
依法行政原則
一切行政行為均應受法律之規範、約束與支配。學校秉持行政中立原則,依據法令程序,公正執行職務,提升行政效率、行政效能、執行管控等,落實辦理校園安全。
防範未然原則
學校是學生生活的重心,也是良好的學習環境。因此,應該秉持“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預防勝於補救”的理念,對可能發生危險的人、事、物等因素,妥善規劃,在事前就進行評估、推測、檢查與預防,以避免遺憾的事情發生。
尊重人性原則
學校教育的對象是“人”,學校一切安全管理的設施,皆應尊重人性需求,以學生全人格的發展為重要的考慮因素,提供安全無障礙的學習環境,是校園安全管理的重要任務。
科技整合原則
時代進步,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校園安全管理自應依據科學原則,進行係統性的整體規劃。尤其時值資訊時代,科技的運用相當的普遍,結合電腦作為校園安全管理的“活頁筆記”,以因應校園安全各項因素的變異性需要,作有效管理,乃是刻不容緩的事。
共同參與原則
校園安全管理,是結合許多人力、物力,配合時間、空間運作的一個複雜曆程,非一人一事、一時一日所能單獨完成,必須結合眾人的智慧,在全麵性參與的基礎上,由教育行政人員、學校行政人員、建築師、教師、學生、社區人士等,分別貢獻心力,共同來完成,始能發揮功效,確保校園安全。
分層負責原則
為因應學校組織科層化的體製,發揮學校行政管理的功能,建立分層負責的行政組織,是保證安全管理製度有效運作的途徑,透過諸事皆有專職人員的管理,並建立逐級負責檢核製度,方可完成校園安全管理的任務。
連係溝通原則
校園安全管理需要發揮群策群力的集體智慧,因此各個分層負責的工作群之間,必須要有密切的協調與溝通,才能使計畫、執行、考核的進程,聯結為堅固而靈活的安全管理體係,確保學習活動能夠在安全無礙的情境中順利進行,以創造最高的教育品質。
主動積極原則
校園危機的產生,以缺乏危機意識,人為造成的疏忽、漠視為最主要的原因。因此,應該徹底改變“好逸惡勞”的因循心態,養成“主動積極”的工作態度,建立校園安全管理的“天網”,以製危機之先,有效發揮安全管理的機動功能。
整體持續原則
學校物質環境已由傳統簡陋、局部性,邁向現代化、人性化、多樣化、生活化、學習化、開放性、安全性、整體性的革新取向。因此,校園安全管理的理念也應該與時俱進,以全方位的整體觀念,來取代單層麵、臨時性的安全維護措施,持續性的隨時偵測校安因素,並且謀求妥善的處理與防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