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育家森隆夫則把終生教育的形成原因歸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和人的要求兩方麵。他認為經濟的要求從根本上說是要提高社會生產率和勞動的質量,而人的要求則在於人是要以人生的完善、發展、愉悅和幸福為目的。經濟需求滿足人類的物質性需要,而人的需求則更多地滿足人類的精神性和文化性的需要。這兩方麵需要的結合,使終生教育的產生具有了社會和人自身的需求。

從以上郎格朗、庫姆斯和森隆夫對終生教育形成原因的分析和論述可以看出,不同學者從不同的視角出發所進行的終生教育歸因,其結論雖然有相同之處,但各自的側重點以及各自對形成原因的表述方式是存在差異的。盡管都承認社會因素和人的因素在終生教育形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對這些因素的具體闡述和論述則顯得有些不足,尤其是對終生教育的形成與其他教育現象形成之間的差別性因素論述顯得較為薄弱。當然不可否認他們的觀點和思想為後來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和借鑒,這也是我們係統探討終生教育形成原因的重要起點所在。

二、終生教育形成因素的係統分析

如上所說,終生教育的形成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和現象,是多因素係統作用的結果,既有外部的社會動因在發揮作用,同時也有教育內部自身因素的影響。隻有在這種內外因素共同作用下,終生教育的產生和形成才從可能性向現實性發生了轉化,才成就出終生教育這一具有重大影響的教育思潮和思想。

三、終生教育形成的社會因素分析

社會的發展所帶來的各種變化是導致終生教育形成的最為重要的動因,也正是在此意義上,我們說終生教育是特定社會的產物,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水平和階段的必然現象。總體上講,社會的政治、經濟和科學技術、知識狀況等都對終生教育的形成產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具體有以下一些社會性因素製約和影響著終生教育思想的出現與形成。

1.科學技術的革命性進步促進終生教育的產生科學技術的革命性進步自20世紀以來對人類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些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類幾千年來所形成和習慣的傳統的生活和生產習俗,導致人類社會從一種固態的穩定的傳統社會向處於不斷變化的動態的現代社會邁進,在這一社會轉型過程中,不僅是對人類的生活習俗和習慣等帶來影響,更重要的是對人類的思想觀念領域形成巨大的衝擊。在某種程度上,麵對由於科學技術的革命性進步所帶來的變化,人類顯得有些無所適從。教育領域同樣如此,在科學技術革命的推動下,教育領域被迫作出相應的調整和變革,以適應科技發展不斷提出的挑戰。終生教育也是適應這一挑戰的產物。這些挑戰主要有以下幾方麵:

(1)科學技術的革命性進步導致社會變化速度的加快,這迫使人們去不斷調整以適應變革的社會其中知識結構和容量的調整成為增強適應能力的重要方麵,這對教育提出挑戰。關於科學技術的革命性進步所引起的社會變化速度,富爾在《學會生存》一書中作了精辟的論述,他說:“科學技術從未像現在這樣突出地顯示出它們的威力和潛在力。在這個‘20世紀的後半期’,知識正以驚人的速度向前躍進。變化正在無限地加速,正像人類的知識和科學工作者的人數迅速增加一樣(整個人類曆史上90%以上的科學家與發明家都生活在我們這個時代),與此同時,研究與革新也正在製度化。同樣值得注意的是,科學發現與大規模地應用這種發現之間的時間間距也正在逐漸縮短。人們把照相術原理付諸實踐花了112年時間,而太陽電池從發現到生產隻相隔兩年。”這種變化速度現在仍然在加快,據統計,目前全世界每天都有上萬種的新發明湧現。麵對這種發展速度,作為社會成員無疑麵臨極大的壓力。為了不被社會所淘汰,為了跟上社會和時代發展的步伐,就迫使每一個社會成員每時每刻都必須進行新的學習嚐試,這種學習和嚐試是貫穿人一生的行為。這就使教育變成了一種生活性行為,而不是傳統的隻有青少年階段才進行的一種社會活動。也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才要求在傳統學校教育的基礎上,加強社會全體成員的教育,由此而提出了終生教育的概念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