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教育發展的曆史回顧
1916年,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教育家杜威率先提出了學校培養創造型人才的學說。美國教育學家特爾曼從1920年開始探討創造力和智力之間的關係。1938年,美國奧斯本在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邊緣創造了一門係統的新學科——創造學,提出了世界上第一種創造技術——智力激勵法。1941年,他發表了世界上第一部係統研究創造思維的專著《思考的方法》。20世紀50年代,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吉爾福特將創造力概念引入科學研究領域,創造力問題在全世界尤其是在西方發達國家引起強烈反響,吸引了各行各業專家學者的重視和深入研究,創造力研究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心理學家和教學論專家讚科夫從1957年開始,通過長達20年的教育實驗研究,使創造教育趨向係統化。他提出教育應發展學生三個方麵的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這基本確定了創造教育的核心內容。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日本進入了“教育改革時代”,開始致力於創造力開發研究工作,並取得一係列重大理論成果和實踐成果。
創造力和創造教育的研究經曆了很長時期,隨著人們認識的不斷提高,逐漸成為各國研究的重要課題。近年來,廣大發展中國家也開始實行教育培養目標戰略轉軌,已明確把培養創造力的創造教育作為教育的基本方向和根本目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6年出版的《從現在到2000年教育內容發展的全球展望》一書中強調“當代的教育觀念中提倡教學法的多樣性和貼近性。為了成功,所有的學生都應該通過各種各樣適宜於他們所追求的目標和個人性格的方法、情勢來學習”,並提出讓學生“可以坐在教室裏(以25~30名學生為單位,也可以組成90~150人的大群體(看教學電影和展覽),還可以組成4~6人的小群體(寫科學報告、分析某些具體問題,等等),或者獨自在教室、圖書館、實驗室工作,使用編好的教材或手冊、參考文獻,如果可能的話,還可以使用各種視聽的或計算機的程序”。這種全新的教育方法提出後,創新教育開始逐步擺上了各國教育的議事日程。
創新教育論產生的現實背景
一、社會現實
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是以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傳播和使用為基礎,以創造性的人力資源為依托,以高科技產業和智業為支柱的一種全新的經濟形態。而知識經濟時代的核心資源是人力資源,人力資源不是以人的多少即人口數量來衡量的,而是以人口素質即人的智慧、知識、健康等因素,特別是高素質人才的比例來衡量的。國家間的國力競爭實質上是人才的競爭,這種競爭同時也就是承擔培養和開發人才重任的教育的競爭。高科技的產業不能單純依靠勞動力、資本、原料和能源,其主要靠知識要素。在知識經濟社會,知識被放置到突出地位。隨著電腦存儲容量的增加和網絡水平的提高,21世紀的工作不要求勞動者具有較強的記憶能力,而要求具有綜合研究、判斷、邏輯推理能力,高度的創造意識和創新能力。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使教育麵臨巨大的挑戰,同時也為教育的跨世紀發展提供了契機。
早在1983年,鄧小平同誌就根據國際形勢和國內現代化的要求,提出“教育要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教育現代化包含了教育為現代化服務和教育自身實現現代化的雙重意義。教育為現代化服務要求教育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足夠數量的合格人才,提高我國公民的科學、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質。教育自身實現現代化要求改革教育體係、更新教育觀念、改進課程與教學以及充分運用現代化的教育手段等。教育要麵向世界,一方麵是指汲取世界各國先進的科學技術與文化知識,汲取世界教育發展和管理的成功經驗,尤其是借鑒反映世界優秀文明成果以及現代科學技術文化最新發展的教材、教學內容和方法;另一方麵是指將中國教育改革的走向放人世界教育體係,在與世界各國教育係統的互動中探索和拓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體係。教育麵向未來,是要求教育具有前瞻性,要迎接未來的挑戰。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科教興國的戰略,為實現這一偉大目標,實施教育創新已成為時代的要求。
二、教育實踐
1.國外創新教育的一些探索
(1)美國的思維訓練。美國從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強調智力開發,重視創造教育,尤其是對創造性思維的訓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其思維訓練主要有以下模式:
①“工具性增值”思維訓練模式。這一模式最初於1980年由以色列心理學家雷文·弗厄斯坦設計,後在美國廣為流行。他把訓練材料作為達到思維能力發展的一個“工具”,借助於這樣一個工具使思維得到改善,訓練的目的在於矯正人的一些認識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