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麵,我們介紹一下解決問題常用的兩種思維方式。
(1)發散思維
又稱求異思維。它是一種不依常規,尋求變異,尋求多種答案的思維形式。在閱讀過程中,思維擴散得越多,有價值的答案出現的概率也就越大。
發散思維具有流暢性、變通性、獨特性的特點,三者漸次遞進,層層深入。當思維流暢時,即能隨機應變,突破常規,獨特性就會增強。反之,則減弱。發散思維具有高度的創造性。例如,曆史學界研究探討我國封建社會的長期性問題,不少人是從傳統的方法入手,就事論事。而一位學者則從另外的角度思考,提出了新的看法。他運用控製論、係統論、數學模型等現代科學方法,把中國封建社會看做一個“大係統”,並分解為官僚政治結構、地主經濟結構和意識形態上的儒家正統結構等三個子係統,他認為我國封建社會結構之所以保持長期的穩定,根源在於這三個子係統之間的互相調節。可見他在學術上的創新與他采用多角度、多結構的發散思維方式是分不開的。由此突破了傳統的觀念,開拓了新的思路。也說明了發散思維具有廣闊的回旋空間,它往往可以使人的思維擺脫僵化,在新的境界裏找到創造的起點。
閱讀者還善於從逆向、橫向、縱向的多方麵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解答問題,不依常規的約束,尋找解決問題的新方法。對人們習以為常的現象和已有權威的理論持分析、懷疑和判斷態度,能夠另辟蹊徑,發現科學的真諦。這種思維的求異性貫穿於創造性閱讀的始終。正如著名畫家程十發所說:“我很早就立誌追求‘不一樣’,在踏著前人遺跡前進的時候,標新立異,另辟蹊徑,自成一家。但是在學畫的時候,對臨摹我也從不馬虎。因為這是基本功,不過硬不行。基本功主要來自繼承、臨摹,不在這方麵下苦功,就談不上推陳出新。”
求異思維的訓練技巧主要有:
a.一題多解法
這是在閱讀教科書中,經常運用的方法。指不滿足於已有的答案,要求自己運用多種辦法來解決同一個問題。這種訓練可以使解題時應用較多的知識,思路較多而靈活,對發展創造性思維能力極有好處。
b.逆轉思維法
即讓思路沿著原先思路向相反方向前進,從相反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例如我國青年史豐收創造的“速算法”,就是逆轉思維的成果。按常規,加減乘除運算多從低位到高位計算,而他卻反向計算,從高位到低位計算。逆轉思維訓練有利於提高創造思維能力。
c.討論爭辯法
在學習過程中,開展課堂討論或進行學術爭辯活動,是擺脫常規思維,開辟新思路的有效途徑。此外,也可同自己的師長、同學進行閱讀經驗交流,從而取長補短,開闊思路。
(2)集中思維
又稱求同思維。集中思維是從不同的信息源中得到一種正確結果的思維模式。具體地說,如果某個問題隻有一個答案,為了尋求這一正確答案,要求研究者的每一思考步驟都指向這個問題的答案。它是目標集中的邏輯式推理思維。例如,明代科學家徐光啟讀史料,研究治蝗策的思維方式就是集中思維。他為了研究治蝗之策,收集了從春秋戰國到明代2000多年有關蝗災的記載,他在浩如煙海的文獻中,統計了111次蝗災發生的時間,確認蝗災發生的時間大多是夏秋,以6月多見;發生蝗災的地區大多在“幽涿以南,長淮以北,青袞以西,梁宋以東諸郡之地。”僅在元朝百餘年的史書記載的大約400處受災地中,95%的災區都在上述地區範圍內,其原因是這些地區湖沼較多。徐光啟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寫成文章向群眾宣傳,並向皇帝呈遞了《除蝗疏》。又如,我們平時讀理論性文章,或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就較多地運用集中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