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傳媒經濟篇(2)(1 / 2)

關於廣播電視媒體本身所具備的政治和經濟的雙重屬性,在此前的十幾年裏,中國的許多傳播學者對此做過多次的論述和闡釋,也已成為各界的共識,本文將更多地從媒體經濟屬性的角度來探討媒體產業化趨勢下的國際廣播。

一、現階段我國的媒體產業化趨勢

1993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發布《關於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決定》,把“廣播電視”歸屬為第三產業,並且指出,“現有的大部分福利型、公益型和事業型第三產業單位要逐步向經營型轉變,實行企業化管理”,這是我國媒介產業化發展的重要標誌。不久前,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加快廣播影視業的改革與發展,根據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製改革的總體要求,結合廣播影視的工作實際,國家廣電總局提出《關於促進廣播影視產業發展的意見》,在這個“意見”中明確指出:“廣播要根據自身的特點和發展趨勢,按照產業規律切實加大產業經營特別是廣告經營的力度,積極開發廣播衍生產品市場,進一步增強產業活力,增加產業經營收入,盡快提升產業總體規模和效益。”

目前,我國的廣播電視改革正在努力運用市場機製,優化資源配置,推進產業的集約化、規模化。各地正通過資源整合和結構調整,著力打造一批實力雄厚、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大型廣播影視產業集團公司,作為產業骨幹來帶動整個廣播影視產業發展。作為總局直屬的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通過頻率專業化的市場細分,迅速從廣告市場甚至資本市場取得了突破,聽眾群激增,媒體的影響力大幅提升;中央電視台則緊緊抓住電視傳媒數字化、網絡化的契機,大力發展數字付費頻道和網絡電視,力爭成長為世界級的電視集團。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進程的不斷深化,廣播電視媒介的市場化、產業化發展道路已不可逆轉。

二、國際廣播的媒體產業化道路

我國的國際廣播作為傳媒業的一種特殊形態,數十年來承擔著更為獨特的傳播職責,那就是向全世界聽眾介紹中國,說明、闡釋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觀念,傳播作為人類文化瑰寶的中華文化,讓世界了解中國。在過去的幾十年裏,麵對紛繁複雜的國際局勢,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堅持不懈地以大量客觀、全麵的報道為中國樹立了良好的國際形象,與世界各國人民建立了友誼。

在冷戰結束後,隨著全球一體化的發展,世界各國間的競爭從早期的意識形態方麵,更多地轉變為在經濟、文化方麵的相互滲透,由各國政府大力扶持的國際廣播開始積極拓展自身的發展道路,同時,隨著網絡、衛星等新技術的應用,世界各國的國際廣播呈現出更加多元化的發展態勢。比如,英國的BBC、日本的NHK等,它們更多地依靠背後的公營性質的商業媒介集團,由媒介集團整合其他產業資源來綜合發展。BBC在英國有5個全國性的廣播頻率,聽眾達2700萬,有麵向國際、國內的商業電視台,經營業務目前涵蓋了國際廣播、商業廣播、電視、互聯網、雜誌、圖書、音像出版等方麵。BBC的收入結構包括視聽費、執照費,商品銷售和網上購物,還有海外節目銷售等。1999年的調查數據顯示,當年BBC世界廣播電台平均每周收聽人數達1.43億。為了迎接數字化時代的挑戰,BBC把發展網絡廣播和在世界主要首都城市拓展調頻廣播作為主要發展計劃來實施。

中國的國際廣播是否該選擇產業化的發展道路,目前似乎還是一個難以明確的概念。在《關於促進廣播影視產業發展的意見》中,廣電總局提出:“廣播電視要把允許經營的資產、資源和業務從目前的事業體製中分離出來,麵向市場進行企業轉製和重組,與事業部分分別管理、分別運營。”參照我國國際廣播的現狀,我們似乎從上麵的指導意見中讀出了一個模糊的未來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