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淺談如何做好與聽眾的交流工作(1 / 1)

王飆

隨著我國對外廣播事業的發展,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與國外新聞媒體的合作與日俱增,聽眾數量也大幅增長。作為對外窗口的外事工作也相應發生了改變,接待任務不斷擴大,特別是與聽眾的交流日益增多。而聽眾是廣播存在的基礎,沒有聽眾,廣播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因此,做好聽眾工作,應是外事工作的重要一環。而要做好這項工作,就必須要了解聽眾,分析研究他們的特點。本文將以聽眾數量較多的亞洲部分國家為例,談談如何更好地接待聽眾,與聽眾進行交流。

一、以感情為基礎的聽眾

在日本,聽眾的規模比較大。從20世紀70年代起,他們就成立了專門收聽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廣播的聽眾之會。除本部外,各地區還有許多分會。他們舉辦各種對我有益的活動,每年都組織聽眾來華參觀訪問,並到國際台與編播人員進行麵對麵的交流,談對我廣播的感想,還提出很多建議。在多年的交往中,這些聽眾與國際台建立了很深的感情。關心支持我廣播已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他們的行為已超出了一般聽眾收聽廣播的範疇,可以說,他們已成為中日友好的民間使者。在國際台新辦公大樓剛剛投入使用時,他們贈獻了象征友誼的櫻樹和鬆樹。在國際台60周年台慶之際,他們組織了百人以上祝賀團自費來國際台慶祝。還有的聽眾,個人出資,通過國際台在我國貧困地區建立希望小學。其他日常友好交流的事例更是不勝枚舉。當然,像這樣的聽眾在其他國家也存在,在這裏,通稱為以感情為基礎的聽眾。

我們對待這種以感情為基礎的聽眾不能以普通聽眾視之,我們應與他們交朋友,要珍視這種友情。有很多聽眾,他們幾乎每年都來北京,來國際台。在接待他們時,如果隻是停留在“熱情”上,那顯然是不夠的。如果這種“熱情”是表麵的、客套的、形式上的,那就更加無意義。因為他們注重的是那份“情”,他們是來與“老朋友”相會的。因此,我們要與他們交心,要以朋友的身份與之交流。隻有這樣,才能加強相互之間的友誼。

另外,這種以感情為基礎的聽眾群的年齡普遍較高。如何使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這個行列中,將是我們麵臨的一個重要課題。這也是老聽眾們關心的問題。他們也在積極努力,采取各種辦法,同時特別希望能得到我們的支持。因此,我們應拿出切實可行的方案,甚至在物質、資金方麵提供幫助,使這來之不易的友誼鏈延續發展下去。

二、以廣播為主要信息來源的聽眾

隨著科技的發展,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多種傳媒手段不斷完善,使人們有機會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得到信息及娛樂。但在一些國家,由於種種原因,很多人主要的信息來源還隻是停留在收聽廣播上。這些聽眾主要分布在南亞的一些國家,這也是國際台聽眾較為集中的地區。這些聽眾對廣播情有獨鍾,對國際台廣播有很高的熱情。當國際台在當地舉辦聽眾見麵會時,駐地較遠的聽眾也會克服交通不便等種種困難,奔波一天一夜,風塵仆仆趕到現場,他們隻為與國際台編播人員見上一麵。這些聽眾大都具有心直口快的特點,常把我廣播與其他國家的廣播加以比較,並提出很多意見和建議。

這些聽眾的熱情使人感動。他們是國際台聽眾的主力。我們必須尊重他們,重視他們,注意傾聽他們的意見,定期舉辦聽眾見麵會,讓他們參與到廣播中來,最大限度地保持他們的熱情。同時,廣播節目要力爭辦得有針對性、有吸引力。隻有這樣,才能使這支主力不斷擴大,而不是逐漸流失。

三、無線電短波愛好者

在一些國家,有一群無線電短波愛好者。他們的人數不一定很多,但卻從老年人到青少年,幾乎涵蓋了各個年齡段。他們對無線電短波的癡迷,甚至超出了收聽廣播本身,這也是興趣使然。也正因如此,他們對國際台並不十分了解,對我存在著各種誤解。

對待這些聽眾,我們應多加宣傳、介紹自己,盡可能地消除他們的一些誤解,讓他們對我廣播產生興趣,更多地收聽國際台廣播。

當然,聽眾的組成是多樣的,不僅僅是上述三種情形。而我們對待聽眾有一條是最基本的,那就是真誠。擁有一顆真誠的心,又能把握對方的特點,那麼,接待聽眾,與聽眾交流的工作就一定能夠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