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上講,中國目前的獨身包括三種類型:第一類是主體對婚姻無興趣的獨身,第二類是對婚姻有興趣的被迫獨身,第三類是同性戀獨身。第一類獨身者的共同特點是視獨身為一種輕鬆自由的事情,他們選擇獨身主要原因是為了保存一個完整而獨立的內心世界①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3年)》(其數據為2002年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樣本數據,抽樣比為0988‰)。
和生活天地。①這類獨身者的“自我”意識很強烈,他們給人的印象是不容第二個人隨意涉足自己的私人生活,他們把結婚視為負擔和枷鎖。在他們看來,獨身生活不需要向任何人解釋自己的去向,可以盡情縱容自己的陋習而不需容忍他人的壞習慣,可以有更多的私人權利、更多的自由興趣,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對他們來說,獨身生活根本就是一種享受,性對於他們來說是可有可無的東西,他們並不奢求性。這類獨身者在常人看來其生活方式是很極端的,但他們卻自得其樂、我行我素,並且生活得很愜意。第二類獨身者對婚姻是向往的,對愛情的追求也是熱烈的。但是現實的無奈讓他們不得不選擇獨身,因為他們要麼因自己的浪漫愛情無處尋覓而隻好獨身,要麼因本人條件所限或某些客觀原因而結不成婚被迫獨身。前者一般懷有浪漫主義、理想主義或唯美主義的情懷,他們絕沒有世俗所謂“找不到對象結不成婚”的問題,隻要他們願意,可以隨時結婚,但是他們不願意放棄自己對愛情、理想或事業的追求,寧願獨身生活,也不想向世俗的壓力屈服,湊合結婚。他們的性規範一般是:隻要相愛就可以發生性關係,其性意識與中國的傳統性觀念相去甚遠。後者一般由於相貌或經濟的原因,談不成戀愛結不成婚,也有的由於錯過了最佳的結婚年齡,無奈選擇獨身。他們大多內心痛苦不堪而又無力改變現實,婚姻對於他們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東西。而且他們大多認為,隻有結了婚才可以與異性建立性關係,所以其性意識大多是被壓抑著的。第三類獨身者是由於自己的同性戀傾向,而這種傾向是為主流文化所無法容忍的,隻好選擇獨身。這是一種有意識的行為。
三、獨身現象分析
曆史上采取獨身生活的不僅僅是宗教界人士,一些著名的大思①參見李銀河《中國人的性愛與婚姻》,第73頁,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2年版。
想家的個人生活也是如此,如康德、柏拉圖、休謨、斯賓塞等都沒有結婚,這樣做當然是他們自由選擇的結果。現代社會裏,獨身者更是不計其數。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最近發表的文章說,在1940年,獨自生活的美國人不到8%。今天,這個比例已接近26%。根據人口普查局的數字,獨身美國人現有8600萬,將近一半的戶主都是沒有結婚的成年人。據統計,德國的獨身家庭占了家庭總數的三分之一。中國的獨身群體也在以極快的速度增長著。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如此多的人鍾情於(抑或被迫)獨身生活呢?凱斯(PMKeith)認為獨身現象有兩種模式:一個是傳統模式,一個是先鋒模式。前者指獨身者想結婚而沒有結成婚的,後者則指故意(或自願)選擇不結婚這種生活方式的。
康納爾(LLCornetl)的西歐社會與日本社會的比較研究發現,西歐獨身女性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因經濟狀況困窘難以出嫁的,另一種是故意選擇了事業而放棄了婚姻的。對日本前工業化時期的研究卻呈現出另一個圖景:那時獨身女人是極為少見的,並沒有人因經濟原因嫁不出去,婦女也沒有什麼事業可做,於是她們全部都結婚。①而女權主義者則認為她們選擇獨身生活是因為未婚的婦女常常可以從與婦女的友誼中得到感情的滿足。這些婦女用致力於事業和其他婦女的親密友誼代替了羅曼蒂克的戀愛和對家庭的獻身。她們是那個時代的“婦女獨特文化”的一部分。很多女權主義者因為其他某些理由對感官享樂持懷疑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