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最直接目的是傳授知識,學校不能僅僅把傳授科學知識作為唯一目的,因為科學知識不能解決人的人文素養問題。要構建人的精神家園,安頓人的心靈,需要人文教育。針對當前中學生普遍缺乏人文素養的現狀,為弘揚我國傳統文化,使中學生掌握基本的人文知識,培養其人文精神,提高其人文素養,按照新課改的要求,我們以我國傳統文化為實施人文教育的切入點,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學生禮儀、勵誌、感恩等方麵嚐試編寫了這一人文讀本。
中學生一般在14到19歲之間,正是長身體、長知識、長才幹的黃金時期。心理學研究的有關理論表明,這時學生的情感豐富、深刻,並日益與自已的思想觀點聯係起來,形成許多如集體榮譽感、社會責任感、愛國主義等高級的社會情感。此時,正是道德觀、人生觀、世界觀等人文精神形成的重要時期;而且,從生理發展的規律來看,這一時期人的大腦興奮性比較強,是中學生對外界變化、幹擾最為敏感的時候,也是最容易學好或學壞的時候。因此,在中學階段的學習中,運用我國傳統文化中豐富的人文知識,注重對人生價值趨向、健全人格、道德情操、情感意誌、性格品質等人文精神的培養,進行多方麵的思想教育,注重智商和情商的共同開發,對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十分有益。
之所以要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實施人文教育的切入點,原因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蘊涵的人文精神,與人文教育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中國傳統文化由儒、釋、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學合構而成。在這種傳統文化基礎上孕育出來的傳統人文精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麵: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順自然而以人為本;在人與社會的關係上,循人倫而以和為本;在人與自我的關係上,重體驗而以樂為本。處於這種精神熏陶之下的中國古代知識分子,逐漸形成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使命意識;“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憂患意識;“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濟世情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路向和“天人合一”的終極理想。從中可以看出,中國傳統文化中蘊涵的人文精神,在現代社會條件下仍然適用,也趨向於國家、社會、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延續不絕。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是凝聚中華民族力量的客觀要求,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現實需要。學習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則是教育工作者和中學生義不容辭的光榮任務。
挖掘鄉土資源,開發鄉土教材,強化熱愛家鄉的感情,也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鄉土地理,它是結合了本地區自然、經濟、社會、文化、風俗習慣、風土民情為一體的綜合性的地理知識,而這些知識很多是能夠感知的,甚至有些是親身經曆過的。認識學校所在地區的生活環境,增強熱愛家鄉的情感,形成正確的情感價值觀,仍是人文課的重要內容。本讀本的第二部分增加了這些內容,以求使人文課的內容更加全麵。
人文素質是學生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文教育由此成為學生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成分。通過什麼方式才能把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傳承下來,通過什麼途徑才能使中學生不僅具有廣博的知識、深邃的智慧,而且還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學校教育長期追尋的目標。由於我們的知識水平有限,對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理解膚淺,對中學生的認知水平把握不準,所以所編讀本是否適用,還望同仁及行家指正。
人文知識讀本編委會
201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