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改革,引發動蕩,也讓各國間諜雲湧,整個龍城,就如一鍋煮沸的開火,城衛軍如臨大敵,這段時間抓捕關押了很多人。
不少世家利益受損,也紛紛聯合起來,向大帝施壓,可是在這種情況下,改革的各種條款,還是有條不紊的落定,然後蓋上帝印,向帝國各地分發,一場關係帝國命運的大改革,也轟轟烈烈的展開了。
當劉青山決定的那一刻,這就是大勢,誰擋誰將會被輾為塵埃。
帝國的各種改革政策,都會在帝報之上刊登,這對帝國百姓來說,是一個全新的事務,用最簡單的語言,講說帝國政策,關於利國利民的原因,還有矛盾的交點等等,這也隻是開放的第一步。
其實在很多官員看來,這有損大帝的權威,但劉青山卻並不這麼想,隻有有利帝國的事,開發民智,就會是帝國的一種進步,這需要他的引導。
在這種紛擾之上,新一年的帝考已經展開,雖然古書學識仍是帝考的重點,但這些考生很明顯的感受到,其中不少東西,都是關係改革的內容,都是全新的,隻有接受改革的人,才會用心的學習,至於反對者,這一次的帝考,鐵定是名落孫山了。
帝考關係到每個學子的前程,哪怕是這些擁有讀書權利的世家子弟,也不敢輕怠,一些人,也逐漸的開始接受,或者說勉強接受,去補充這全新的知識。
至於帝國這幾年新增的學院,大都是平民子弟,這些人反而沒有這些顧忌,對新知識的接受,更容易一些,所以當帝考名單公布的時候,不少出色的平民子弟,都榜上有名,預先進入了帝國的官場。
照理來說,神龍帝國朝堂之上,百分八十以上的官員都是來自世家,反對聲應該不小,隻是可惜,帝國初建兩載,這些世家在朝堂之中,位置並不穩,經過劉青山手起刀落的殺雞敬猴,把幾個最反對的大臣撤職之後,這種聲音慢慢的變小了。
雖然神龍帝國底蘊已經數千年,但誰叫曾經有了二十多年的斷層呢,這是一個全新的帝國也可以有一個全新的開始,就如劉青山想的,現在全麵改革壓力就如此之大,一旦經過了休生養息之後,這些世家的力量就會更大。
到那個時候,哪怕是帝權再重,也未必壓得住這些人的聯合。
而且劉青山以一種不惜打爛一切重建的決定,也讓很多大臣不得不屈從。
這些世家與神龍帝國一脈同在,過去的二十年被魔國肆虐,實力還沒有發展到最鼎盛的時期,就算是反抗帝命,也無力抗爭,除了接受別無選擇,除非他們真的霍出去,以武力相抗,可惜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劉青山當然也知道這一點,並不是全部打壓,采取的是一邊壓,一邊聯合,許下了不少的利益,至少可以讓改革之路,可以順暢一些,隻要改革進行下去,他也很相信,這些世家之人,也遲早會接受更繁榮的帝國崛起。
三個月之後,朝堂之中的改革已經接近尾巴,這場由上自下的政革之變,在大帝的權威下,還算順利,並沒有任何人跳出來,以武力相抗,這也算是一件很幸運的事,也許這也是因為帝國初建,大帝權威最強鼎時期,民心祟拜,哪怕再不願意接受的人,也會屈從在帝權之下。
“陛下,朝中改革已經列出了最後的章程,隻待陛下落印,就可以實施,雖然還有不少的反對者,但已經沒有大的障礙。”
曹飛鴻這幾個月,都是睡在內閣之中,這會兒身瘦如杆,像是風一吹就會倒,不得不說,這份忠心,值得嘉獎。
劉青山連想也沒有想,就已經蓋上了帝印,等這一天,他已經足足等了三個月,朝中商議,爭執不休,現在終於有了一個結果,還等什麼。
“曹大人,執行吧!”
“是,陛下。”曹飛鴻也算是鬆了口氣,作為親身經曆過,他才知道,這一次政革之變,承受了如何的壓力。
可以說內閣替大帝受罵,苦不堪言,幾個內閣都已經有了辭官之念,若不是連雲山勸說,內閣中的副閣,必會有一半人離去。
“曹大人,政改實施,需要足夠的精力,此事由你一手主持,就全部交由你操作,連內閣已經正式向本王請辭,本王答應了,從今天起,這個擔子,就交給你了,不要讓本王失望。”
“是,陛下。”
聽了這話,曹飛鴻是半喜半憂,喜的是,升官了,成為了帝國文官之首,憂的是師傅退去,代表著輝煌墜落,如流星逝去,時日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