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任務是及時調整產業結構。原蘇聯在帝國主義包圍下,優先發展重工業。我國解放以後,也是如此,輕工業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消費品的供給一直不能滿足人民生活的需要。後來總結為按農、輕、重順序發展經濟,應該是最基本的產業政策。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就是這麼做的。
第三個任務是要抓市場的培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得有一個合格的市場,包括商品市場和要素市場。建立市場體係,規範市場運作要運用法律和行政手段。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國家調控市場,市場引導企業”這話是對的。因為市場本身往往是無序的。國家、市場、企業的關係如同一個三角形,其中國家與市場、市場與企業間應由實線連接,國家與企業間則應由虛線連接。西方國家利用中央銀行升降利率來緊縮或放鬆經濟,就是這個道理。
第四個任務是價格管理。這也是宏觀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既然搞市場經濟,就要遵循價值規律。運用彙率、利率、稅率等經濟手段,達到穩定物價的目的。
如何加強宏觀管理?重要的是要強化管理手段,當前首要的是要改革財稅體製。這個問題,1990年就提出來了,但部分地區接受不了,推遲了幾年,受到了一些損失。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下了決心,把財政包幹改為分稅製。財政包幹相對於統收統支是一個進步,但到了一定時期,許多地方自顧自,各地差距越拉越大,整體財政收入增加了,但中央財政是赤字,對國民經濟缺乏強有力的調控手段。這在國外是不多見的。美國財政十分集中,經常出現地方政府向聯邦政府借錢的情況。
另一個問題是要進行金融體製改革。要搞好總量平衡、調整產業結構,控製銀行信貸十分重要。1993年固定資產投資額多達1.18萬億元,其中銀行貸款多達幾千億元,這同金融體製混亂分不開。
加強宏觀管理還得弱化政府對企業的直接幹預,實現政企分開和政府機構改革。強化管理手段,用經濟辦法管理經濟,我們必須這麼做。60年代劉少奇同誌同我談過8次話,每次都提出管理經濟要多用經濟辦法,少用行政辦法。這應當成為搞市場經濟的基本指導思想。長期以來,綜合管理部門陷於日常具體的經濟活動中,沒有力量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管理。隻有改革機構、轉變職能、提高效率、精兵簡政,宏觀管理才能得到加強。加強宏觀管理,還要強化法製建設。市場經濟是法製經濟,需要依法管理。這樣,才能給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加強宏觀調控的立足點
記者:國家在提出加強宏觀調控的同時,推出建立現代企業製度的試點工作,您認為宏觀調控與微觀經濟改革有哪些聯係?怎樣實現現代企業製度的建立?
袁寶華:建立現代企業製度就根本來講,是理順企業的內部、外部關係。市場經濟的主體是企業。既然它是主體,宏觀調控的目的和立足點,應該是增強企業活力,提高企業競爭能力,特別是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活力和競爭能力。因此:
第一,政府管理企業,要變直接管理為間接管理;變行政辦法為主,為經濟辦法為主。
第二,要政企分開,實現企業公司化,確立法人的財產權,建立有限責任製度,明確權與責。政府負有限責任,企業也要負有限責任。政府不能無限負責,企業也不能無人負責。企業不能保值增值,要對企業領導進行處置。
第三,宏觀管理要為企業內部深化改革創造條件。建立現代企業製度的基礎,很重要的一條是轉換企業經營機製。這是基礎的基礎。其關鍵是三項製度改革。目前難度較大,但必須結合社會保障製度的建立,進行改革。
第四,企業自己要建立約束機製和風險機製。政府依法對企業進行統計、審計和紀律、財務、物價、稅收檢查。
至少要有這麼幾條,否則建立現代企業製度隻是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