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轉百戲”研製成功
馬鈞在傳動機械方麵的研究,造詣是很深的,成績也是極其卓著的。“水轉百戲”的研製成功,足以說明這一點。
一次,有人進獻給魏明帝一種木偶百戲,造型相當精美,可那些木偶隻能擺在那裏,不能動作,明帝覺得很遺憾。明帝問馬鈞:“你能使這些木偶活動嗎?”馬鈞回答道:“能!”明帝遂命馬鈞加以改造。沒過多久,馬鈞就成功創造了“水轉百戲”。他用木頭製成原動輪,以水力作推動,使其旋轉,這樣,上層所有陳設的木人都動起來了。有的擊鼓,有的吹蕭,有的跳舞,有的耍劍,有的騎馬,有的在繩上倒立,還有百官行署,真是變化無窮。並且這些木人出入自由,動作極其複雜,巧妙程度使原來的百戲木偶無法比擬。“水轉百戲”的研製成功,在我國古代木偶藝術中,應該說是非常卓越的創造。它雖然是供封建統治者玩樂的東西,但從另一方麵看,馬鈞已能熟練掌握和巧妙利用水利和機械方麵傳動的原理。
軍事上的機械發明
由於馬鈞掌握了軍事原理,因而他在兵器製造方麵也有不少發明創造。從曆史文獻當中可以證明,他在兵器學方麵的精深研究,足以和同時代的軍事學家諸葛亮相比。
那時,魏國和蜀國經常交戰。蜀國大軍事家諸葛亮在出師北伐時,曾發明了一種可以把箭接連發射出去的連發射遠器——連弩。它每次可發數十箭,威力很大。魏軍在戰場上揀到,感到非常驚奇。當時已經年老的馬鈞看到連弩後,認為這種兵器很好,說:“巧是很巧了,但還有不到的地方,如再改進一下,威力還可增加五倍。”於是,他便將連弩進行了改進,果然效果甚佳。
此外,馬鈞還在原來作戰用的發石車的基礎上,重新設計出了一種新式的攻城武器——輪轉式發石車。原來的發石車,像個大天平,一頭掛著一個鬥,鬥裏裝滿大小石頭,另一頭掛著許多根繩子,作戰時,兵士們一齊用力拉繩子這頭,裝石頭那頭就飛快地翹起來,這樣,石頭就被拋出去打擊敵人。這種發石車缺點很多,每發射一次,都要花費一些時間,而且效果不大。馬鈞設計的新式輪轉式發石車,則克服了這些缺點。它利用一個木輪子,把石頭掛在木輪上,這樣,裝上機械帶動輪子飛快地轉動,就可把大石頭接連不斷地發射出去,使敵方來不及防禦。馬鈞曾用車輪子來做試驗,可以連續把幾十塊磚瓦射出幾百步遠,這在當時說來,威力是相當大的。
馬鈞在手工業、農業、軍事等方麵有很多發明創造,是三國時代最優秀的機械製造家,就是在我國古代幾千年的曆史當中,也不多見,堪稱一代機械大師。當時,有位叫傅玄的文學家曾稱讚他說:“馬先生,天下之名巧也。”但由於封建統治階級腐敗沒落,馬鉤的許多發明創造沒有得到重視。他的一生,從少年到老年,一直鬱鬱不得誌,雖然他曾做過給事中官,但他的工作仍然受到阻撓和蔑視,技巧一直未得到順利發展的機會。盡管文學家傅玄曾幾次在魏國貴族安鄉侯曹義、武安侯曹爽那裏推薦他,也還是沒有受到重視。傅玄對此感慨頗深地說:“馬先生的巧,雖古時的公輸般(魯班)、墨翟,以及近代的張衡,也比不過,但公輸般和墨翟都能見用於時,張衡和馬鈞的一生卻不能發揮其長,真是最可痛心的事。”傅玄的話道出了在封建社會裏多少發明家被埋沒了的事實。
馬鈞對人類的貢獻,雖然沒有被封建貴族所重視,但他的發明創造卻得到了廣大勞動人民的歡迎,幾千年來,他的功績和美名一直被勞動人民所傳頌。
言行導航
馬鈞所處的時代,科學技術不被重視,但是他沒有因為這些外在的客觀原因而放棄研究和實踐,甚至在那些達官權貴多方嘲諷和反對的惡劣情況下,還堅持他的追求,實在難能可貴。為了減輕織綾機工人的負擔,提高生產效率,馬鈞就下決心改良這種織綾機,深入到生產過程,對舊式織綾機進行認真研究,設計了一種新式織綾機;把河裏的水引上土坡,發明龍骨水車,實現了老百姓多年的願望。這些創造,是馬鈞刻苦研究、反複實驗的結果,表現了馬鈞敢想、敢說、敢做的精神。指南車、“水轉百戲”、發石車等的發明成功,也是他這種精神的體現。因此,他的創造發明,雖然沒有被封建貴族所重視,但卻得到了廣大勞動人民的歡迎,其功績和美名一直被勞動人民所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