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後,穆桂英的大軍和楊楚的大軍在開陽城彙合,共計五萬五千大軍,旌旗漫天,浩浩蕩蕩,氣勢磅礴。
開陽城府衙,楊楚、穆桂英坐在主位,眾文武濟濟一堂,正在商議進攻郯城的方略。
眾人圍繞攻打郯城,各執一詞,說得是唾沫橫飛,熱鬧非凡。
劉孔慈,是當初崔琰舉薦的人才之一,這次隨楊楚出征擔任從事。這次軍議是展示才能的大好機會,劉孔慈可不想放過機會。當下連忙拱手而出,提出自己的兵貴神速的戰略。
“如今陶謙已知開陽城破的消息,我們應該加快進軍,兵圍郯城,不給陶謙喘息的機會。在陶謙的其他郡國未派援軍之前一舉攻下郯城。”
“恕在下不敢苟同,下邳和彭城到郯城所花的時間,和我們開陽到郯城的所花的時間相差不了一兩天。郯城現在至少有士卒三萬,其中一萬還是陶謙精銳的丹陽兵。而且我們的投石車還遠在陽都尚未運來,雲梯等攻城器械也打造的不足,我們大軍不可能在兩三天內就攻下郯城。”
與之針鋒相對的是當初和劉孔慈一起入州牧府另一從事,叫左承祖。顯然他的觀點更為理智,反對劉孔慈急功近利的方針。
劉孔慈心有不甘,反問道:“如果我軍等著攻城器械到來,那時郯城陶謙彙聚下邳、彭城兩國的兵力,總兵力隻怕比我軍更多。到那時如何攻得下郯城?”
“好了諸位莫要爭吵。承祖說的極是,投石車尚未運來之前,我們不宜大肆攻城,這樣太損耗兵力。各位還有其他想法不妨道來。”楊楚阻止他二人爭吵,把期待的目光看向荀湛、郭嘉等人。
徐州陶謙有三萬大軍,楊楚就算把兵力耗完也未必打得下郯城。所以要打敗陶謙,必須要引蛇出洞,消滅陶謙的有生力量,那時才是攻城的最佳時機。
劉孔慈和左承祖二人的觀點,一個太激進,一個太保守。他二人都不是做軍師的料,劉孔慈頗有辯才,倒是可以讓他出使諸侯國,和孫乾劉子法三人主持外交。左承祖隻能外放,治理一方百姓。楊楚默默給他二人定下未來的道路。
“主公,所謂攻城為下,攻心為上。廣陵到郯城路途遙遠,來回要十天半個月,廣陵的援軍暫時不用擔心。陶謙派遣曹豹攻泰山之時,已經向下邳、彭城兩國各征調了一萬兵馬。下邳和彭城兩地如今隻有兩萬步卒,因此他們會派來郯城的兵力,絕對不滿兩萬。我們隻要剪除下邳、彭城的兩路援兵,郯城將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荀湛微微一笑,將自己計策和盤托出。
“主公,下邳離郯城最近,可派五千騎兵前去埋伏足以敗之。彭城稍遠,我們以三百重騎兵和一萬步兵必能勝之。我們以四萬大軍兵圍郯城,待二路大軍大破敵人的援軍,郯城得知援軍的消息,必然人心潰散不戰而亂。那時我們三麵合圍,拿下郯城易如反掌。”穆桂英根據荀湛的計策,完善出最優的調兵方案,已有幾分三軍統帥的風采。
“好!”諸將見軍師們高談闊論,早就心癢難耐,可是自己腦子像漿糊一樣根本轉不動。此刻見穆桂英將行軍策略道出,諸將聽完心下暗暗歎服,大為激動,紛紛出聲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