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楊楚正在家中,一親兵過來稟告,“啟稟將軍,刺史大人叫您前去刺史府。”
“可有說何事?”楊楚轉頭問他。
“在下不知。”親兵回到。
楊楚策馬來到刺史府門前,見焦和正在和一名中年男子攀談,那男子麵目祥和衣服考究,一看就是名流儒士。楊楚不敢怠慢,連忙下馬拜見焦和。
焦和見楊楚到來,對男子拱手道:“文舉兄,此去平壽尚有數日行程。如今北海尚不太平,我讓楊校尉隨你前去,一路上也好有個照應。”
“多謝焦兄的美意。”孔融也不推辭,對楊楚道:“那就有勞這位將軍了。”
楊楚見此人就是孔融也不詫異,孔融被董卓逐出洛陽,此時在路上也不稀奇。看來差不多要派人去北海找尋太史慈了,不知道順藤摸瓜能不能把太史慈帶出來。
見孔融客氣楊楚回到:“將軍愧不敢當,文舉公叫我澤然。能和文舉公同行,是楚的福氣。路上還望文舉公多多教誨。”
“好說,好說。焦兄告辭。”
“告辭。”
隨後楊楚去軍營帶上兩百親兵,便同孔融一同上路了。
孔融見楊楚謙恭有禮不像其他粗鄙武夫,加上路上確是無聊就與楊楚攀談起來。
“澤然可曾讀過書?”
“隻認得幾個字,知道幾句論語罷了。”
孔融見楊楚隻認得字,心下有些失望,沒了攀談的興致。
“文舉公,不知如今洛陽的形勢如何?”楊楚此刻迫切想知道洛陽的局勢,哪會看孔融有沒有興致,連忙發問起來。
孔融見他一屆小將竟然擔心國家大事,暗自感慨這天下還是有忠於漢室之人。一想起洛陽的董卓氣不打一處來,張口就罵道:“那董卓欺誘天子,目無法紀,禍國殃民此處省略一百字。”
楊楚瞬間震驚了,這是有多大的恨意,這麼多成語都不帶重複的,學問高罵人都牛比。“文舉公,文舉公,”楊楚連忙打斷孔融的的話,不然得聽到天黑。
孔融看楊楚用呆滯目光看向他,咳了咳嗓子笑道:“讓澤然見笑了。那董賊廢了當今皇帝,改立陳留王為帝,自封為太尉領前將軍。”
“文舉公放寬心,我看最遲明年,天下有誌之士定然興兵討伐董卓。楚也願意前去洛陽營救天子,匡扶漢室,救天子於董賊之手。”楊楚一臉正色,心中暗道這曆史果然沒變,這麼下去今年年底就能去伐董,到時候就能會會呂布曹操劉備等英雄了。
“澤然果然是我大漢的忠臣。”孔融被楊楚義正言辭感動的稀裏嘩啦,在洛陽那些大臣全部屈於董卓的淫威,無一人敢仗義執言。沒想到在這僻壤之地還有如此忠貞之士。孔融心下暗暗決定,定要在北海招兵買馬積蓄實力,等待討董的那一天。
楊楚絲毫不知道自己今日的所作所為為孔融帶來了多大的影響。他這隻小小的蝴蝶終於開始煽動翅膀,悄悄的改變了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