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編輯述略(1)(1 / 3)

○最早出現的手抄出版業,公元前5世紀在雅典開始萌芽。

○書籍是人類文化不滅的載體,它不因王朝更迭、戰亂而全然中斷,是維係和促進人類文明連續性和穩定性的一個重要因素,而這種持續性是依靠編輯來維係的。

○任何一個偉大的作家,高明的學者,傑出的領導者,其作品的出版,都離不開編輯。

○編輯代表社會來選擇、傳播文化產品。

○編輯是人類共同進步的文化建設者,是社會進步、生產發展的推動者。

○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

一、編輯溯源

1.1 編輯釋義

關於“編輯”一詞,在英語中有兩個單詞來表示我們所提及的相關事物:“editor”“edit”。其中“editor”指從事編輯業務的人;而單詞“edit”則指編輯們的職業行為和職業範圍。前者是名詞,在傳播學中被稱為“把關人”,其職能通過後者(動詞)具體體現為:負責對信息進行選擇,決定取舍。

在漢語中,“編輯”一詞一符多義,有動名兩種詞性,作為前者係指編輯活動,作為後者意為編輯者,係指從事編輯活動的人員。運用時,若無特定的語境,詞性是很難區分的。

“編輯”一詞的確切含義,是在編輯活動成為一種獨立的社會職業,而那些專門以傳播別人的思維成果作為自己的工作對象的人出現與存在時,才被確定的。這意味著,職業編輯者是隨著印刷機,乃至以後的電子傳媒的出現才出現的。

書刊編輯是同出版業聯係在一起,作為一種職業或專業加以確立,是分工發展的結果,並經過了漫長的過程。

最早出現的是手抄出版業,公元前5世紀在雅典開始萌芽。以書肆出現為標誌,我國在西漢末年產生了手抄出版業,選擇流傳已久的古典作品抄寫出售。唐朝是手抄和印刷出版業並存的時期,出現了專門以抄書售書為業的人。到了宋代,出版業已相當發達,開始出現一些博學不仕、終身以編刻自己和他人作品為業的人,如南宋詩人陳起(13世紀)從事編輯出版工作近四十年,同時代的許多詩人的作品經過他編輯出版得以傳世。古代的出版機構有中央和地方之別,地方上大都以家庭為基礎興辦出版,因此,出版業具有民間性質。印刷術發明後,政府才常設出版機構,如五代的國子監和清朝的武英殿,所編之書部分供出售。但書籍內容由皇帝或高級官吏決定,編輯工作由臨時指定的官員承擔。

我國的報紙,於唐朝開始出現,至宋代發展為官辦邸報和民辦小報兩種形式,有手抄和雕版印刷兩種出版方式,長期處於抄傳諭旨、奏折等官文書的狀況。編輯工作很簡單,把收到的宮門抄、上諭和奏章大體分一下類,編一個簡單的目錄,照發就行了,無須標點,也不加標題,因此各報房所出的報紙大同小異。鴉片戰爭前,兼有新聞、評論、廣告和文學作品等多方麵內容,可讀性較強,信息量較大,新聞時效性較強的近代化新式報刊傳人中國,宣告了中國古代報紙曆史的終結。

近代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確立,標誌著編輯工作作為一種職業而出現。在西方,報刊業的專職編輯於17世紀就已出現,而書籍編輯職業的形成要晚近兩個世紀。我國近代意義上的新聞出版機構始於19世紀,是由西方傳教士和來華商人創辦的,而編輯則是在鴉片戰爭以後和五四運動以前逐漸形成的一種社會職業。甲午戰爭失敗後,清政府允許民間創辦企業,出版機構也隨之興起;在維新運動發展期間,我國近代民營圖書出版業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商務印書館就是這一時期的產物。商務印書館設立專職編輯機構,廣延人才,以張元濟(1867—1959年)為代表的一大批學有專長和高水平的編輯人員保證了該館圖書的質量和適銷對路,使一個小印刷所發展成為我國近代最大的新式出版社,並對我國近代文化、教育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尤其是在教科書的出版方麵,他們“擇其較善者,又經數人之檢閱及訂正,審為無遺憾焉而後寫定。”“以是出版後,大受教育界之歡迎,而同業之有事於教科書者,度不能以粗觔之作與之競,則相率而效之。於是書肆之風氣為之一變。”(《蔡元培全集》第3卷,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228~229頁)商務印書館成功的經驗對我國後來的出版業產生了深遠影響。

綜合上述,古代的編輯是一個非專職的行業,出版者兼編輯,或是編、著、校合一,編輯活動不具有連續性。盡管有“國家圖書館與國家出版機構的結合”(《世界史綱》,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07頁)的現象,如我國唐朝的國家圖書館——“集賢院”就負有“刊輯古今之經籍”的重任,設有管書、校書、寫書的人員,從事修撰、校勘典籍之職,但編輯並不是一項具有獨立形態的事業,這是因為古代書籍的出版一般不定期、不限量,書編成後,編輯可去可留,而且編輯本身由政府官員、圖書館員、作者兼任。

隨著文化教育的發展,識字人數的增多,出版規模也越來越大,隻有獨立的職業編輯才能適應這種發展的需要。而編輯作為一種職業,其標誌是:①在出版機構內部有明確的職責分工;②工作具有連續性,有一定的選題發稿權;③可選擇作為謀生的手段。編輯職業產生後,就形成了不同於作家、教師、科學工作者的職業特點,這一特點可以概括為,對具有一定學科屬性的文化產品的開發、選擇和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