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代,有個國家叫晉國,國王叫晉悼公。晉國邊境外的一些少數民族部落,都想與晉國建立友好關係。晉悼公不僅不答應,反而想派兵去消滅他們。大臣魏絳堅決反對,並且說服了晉悼公,與這些少數民族部落建立了友好關係。
從這以後,晉國邊境非常安寧,晉國也越來越強大,晉悼公成了中原各國的盟主。有一回,中原各國聯合攻打鄭國,鄭國就向晉國請求講和。在晉國的影響下,中原各國停止了進攻。鄭國非常感激,送給晉悼公一批禮物。
晉悼公把一半禮品賞給了魏絳,對魏絳說:“是你出的好主意,才使國家強大的啊!”
魏絳謙虛地辭謝說:“能和其他民族友好相處是憑國家的福氣,能團結和統率許多國家是靠您的威望。隻有處在安定的環境裏,想到將來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危險,才能時刻有所準備,避免危險和災難的發生。今天在您享受快樂的時刻,也要想到國家的未來啊!”
悼公聽了,很受感動,堅持要魏絳接受獎賞。魏絳所說的“居安思危”“有備無患”,後來成了成語。
出自《左傳·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居”是處於,“思”是想。“備”是準備,“患”是禍害、災難。
雖然處在平安的環境裏,也想到有出現危險的可能。指隨時有應付意外事件的思想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