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規模的博弈(3 / 3)

案例:中外大學校長論壇

巴黎高等師範學校校長於傑:規模小也能超一流

“因為我們規模小,所以交叉學科發展很快。”法國巴黎高等師範學校校長加伯利埃爾·於傑一語即出,讓在場的很多中國大學校長非常驚詫:按照常量,學校規模大,才容易學科齊全,學科比較齊全,才能交叉。巴黎高等師範學校的規模非常小,每年隻招收200來名學生,卻舉辦了40個學科,僅次於法國擁有學科門類最多的巴黎第六大學。巴黎高師的秘訣是什麼?

巴黎高師之所以能舉辦這麼多專業,能夠培養出交叉學科人才,校長於傑認為主要有兩條:一是與法國國家和企業的研究機構“聯姻”;二是與法國其他大學建立密切的合作夥伴關係。

巴黎高師差不多是世界著名大學裏規模最小的高校,由於每年隻招收200來名學生,而報名的卻有幾萬人,巴黎高師的入學競爭非常激烈,所以有資格進入巴黎高師的學生,質量非常高。很多國家研究機構看中了巴黎高師的優質人才資源,紛玢將研究室建在巴黎高師。“申請來我們學校建立研究室的研究機構太多了,有時我們感到很難選擇。”於傑說,於是有人專門替巴黎高師對這些申請建研究室的機構進行評估和選擇。

大量一流的研究室帶來了大量先進的研究設備,並且更新很快。而不同領域的科學研究為巴黎高師建設不同的學科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為學科的發展提供了不盡的滋養。巴黎高師非常關注新學科的培植,往往前沿科學研究領域一旦出現,就能夠很快在巴黎高師發展成一個新學科。比如剛開辦不久的認知研究室,就有兩個認知精神方麵的專家組,負責在全世界的範圍內網絡神經專家和語言學家,以開展跨學科領域的研究工作。由於學生少,有大量的接觸最傑出研究人員、參與最前沿科學研究的機會。同時由於人少,不同學科的研究人員、教師和學生接觸頻繁。在巴黎高師,跨學科的報告會、討論會題材豐富,數量眾多,有力地促進了學科的交叉和融合。

雖然巴黎高師招收的都是最優秀的學生,但巴黎高師既沒有畢業證書發給學業成績合格的畢業生,也沒有國家學曆證書的授予權。於是經過預科、考試一路衝殺過來的佼佼者們,在跨進巴黎高師門檻後還要到其他大學去注冊各種學位的學習。而各大學也非常歡迎巴黎高師的高材生。“從原則上說,別的大學能做的,我們就不做。法國其他大學也有很多很好的專業,可供我們的學生進行選擇。”於傑說。

有這樣的學術環境和氛圍熏陶,巴黎高師培養了10位諾貝爾獎得主、6位菲立茲獎(數學領域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一位總統、兩位總理以及大量社會精英。“科學交叉是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重要基礎,也是產生高水平原創性科研成果的重要途徑,因此,無論國內還是國外,學科綜合與交叉都是很多高水平大學追求的目標。巴黎高師的辦法,在自建新學科專業、合並專業互補院校之外,為中國高校開啟了一條嶄新的思路,非常值得我們借鑒。”中國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說。

——《中國教育報》2002年7月25日第1版

綜上可見,一所大學的最佳效益規模應是多大,這一問題沒有確切的定論。多科並進,規模效益是大學發展的主潮流,但這並不妨礙一些已有一定曆史積澱,頗具特色的學校或新建立的學校以較小的規模,突出的特色和靈活的優勢屹立於大學競爭之林。

自然造化之神妙顯示:世界上絕無兩片相同的樹葉,辦大學亦是如此。潛心研究本校的曆史、特色、優劣勢和發展前景,找出適合自己的效益規模,而不是隨波逐流,一定會在大學競爭的市場上飄揚一麵屬於自己的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