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有這些不利因素,巴伐利亞州經濟仍然取得了飛速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成為聯邦德國經濟實力最強、失業率最低的一個州。據1998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原為農業州的巴伐利亞,農業產值僅占全州國民生產總值的1%。近35%的州國民生產總值是工業產值;60%以上的國民生產總值是由高新科技含量越來越高的服務行業創造的,服務業就業人口比例從1950年的29%增長到54%。
巴伐利亞州社會和經濟的迅速發展,其原因是多方麵的,但主要的也是首要原因,即重視教育發展,進行教育製度創新,提高全民素質,培養大量適應市場需要的高水平的科學研究人才和技術高超的應用型專業人才。在戰後惡劣的條件下,巴伐利亞州作為以農業為主導的州,堅持把學校教育和職業教育,特別是農村的學校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首先解決的是師資問題,提高教師質量和數量是提高學校教育質量與效益最有效、最便捷的方法。巴伐利亞州政府決定,哪怕是暫時少培養一些律師、醫學、神學研究者、工程師和建築師,也要培養合格教師。其次是解決教育經費問題,有識之士呼籲,哪怕減少抽煙的支出和外出旅遊的支出,甚至在其他方麵做出犧牲,也要集資發展教育。在州政府財政支出中,教育經費的增長比例,一直超過其他經費的增長比例,在州政府的各項財政支出中名列前茅。
最為重要的是,1972年巴伐利亞州頒布了職業教育法,對傳統的職業教育體製進行了徹底的改革,將絕大部分地區職業學校收歸國家及州統一管理,確立了“雙元製”職業教育的基本框架,使專業設置和教學內容以及辦學形式更適應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對專業人員的需求,形成了大職業教育觀,在其職業訓練及職業教育體係中,凡有學習願望與需求者,均可獲得繼續深造和取得高一級職業資格的教育機會。例如,州開辦的中等專業學院為在職技術人員進一步深造,並使職業技術教育向更高層次發展提供了可能性,在中等專業學院經過兩年的理論學習和一年的實習,考試合格後,便獲得了進入高等專業學校的資格。巴伐利亞州大力發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直接為經濟發展培養了一大批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在跨入新世紀的時候,巴伐利亞州更加重視高層次科學技術人才的培養與爭奪。州商業界、金融界、保險業及其他服務商業界共同集資,與州立大學合作,於1999年4月成立了巴伐利亞精英學院,每年招收24名州立大學與6名外國合作夥伴大學推薦的三年級工科、自然科學和經濟學專業的優秀大學生,並給每個學生配備一位來自經濟界或科學界的專家,目標是培養高層次高素質的創造性人才。
美國西部大開發與德國巴伐利亞州開發的成功經驗給我們兩點啟示,一是教育發展與人力資源開發製度創新必須立足於增強自身造血功能,促進本地區自身可持續發展機製的形成。首先重視基礎教育的發展,旨在提高全民素質;其次注重地方教育體係的完善。二是教育發展與人力資源開發必須靠人才供求機製調節,引入市場機製,強調教育對企業及社會的開放與融合,強調教育與區域經濟協調互動發展。
——轉引自《2001年中國教育綠皮書》,教育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