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品牌魅力(2 / 2)

進入程度深淺的理想狀態是D區,理想的曲線是L,最好避免B區情況,A、C兩區均應作相應的改善才能保持穩定地發展。事實上,目前,許多大學雖然已經進入了高教競爭市場,但是由於進入程度很淺,僅僅隻是小規模、小範圍而已,既對廣大的教育消費者沒有產生較大的影響,又不能給大學帶來顯著的效益。因此,市場進入的實際效果並不顯著。

高教市場進入的深淺,是與大學的辦學實力、知名度、學科與專業特色、教育質量等相當,太深或太淺都不適宜。如果學校的曆史積澱不厚,實力不強,貿然進入太深,結果反而會引起其競爭者的群起攻擊,四麵受敵,從而增加了競爭和生存難度,甚至會出現存亡危機,不利於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其實,大學的核心競爭力主要不是來自於大學外部,而是取決於大學的組織和文化。核心競爭力不僅應該表現在現有的領域,而且應該具有很高的可持續性。那麼,什麼樣的競爭力才是競爭對手難以“模仿”或者“克隆”的呢?

與特定曆史階段或者特定的大學曆史積澱有關的,根植於特定組織結構和大學文化而凝煉出的教育品牌,以及由此形成的品牌文化,不失為一種強勁的競爭力。不同的大學有風格迥異的大學文化和曆史變遷中積澱的頗具個性的價值觀念和管理風格,以及與此密切相關的組織結構。這種根植於大學組織和文化的品牌文化,其競爭力往往是很難“模仿”和“克隆”的,是具有可持續競爭力的。

四、凸顯品牌的比較優勢

優秀的教育品牌不僅含有巨大的價值,是一種十分重要的戰略資產,而且也是提升高教市場占有率,提高大學知名度、獲取良好聲譽,以及提高辦學的社會效益和創造財富的關鍵,更是競爭中獲取比較優勢的一種基本的、無可質疑的手段。樹立品牌,凸顯品牌的比較優勢,就是要創建強有力的品牌個性,並在目標消費者的意識中創建良好的品牌感受。

(一)大學規模不再是競爭的決定因素

近幾年來,大學升格、擴容,建大學城、辦綜合性大學幾乎成為我國高教界的一種時尚,這種做法一定程度上無異於將大學規模與大學辦學的優劣、大學的聲譽相匹配,大有將大學規模類同或代表辦學水平之感。我們說,沒有數量也就談不上質量,隻有在數量或規模達到一定程度以後,才談得上質量的提高、結構的優化和效益的增進。但是,教育質量是教育發展的本質規定,不講質量的數量或規模等於沒有數量、沒有規模。我國加入WTO,意味著大學競爭已經走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的實現,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產品的升級換代時代的到來,未來對於經濟增長的貢獻主要取決於質量,而不是數量。大學競爭的決定因素也由“粗放型”發展模式的數量讓位於“集約型”發展模式的質量、品牌和特色。

(二)品牌創新

品牌創新是指大學針對教育市場變化,創造新的品牌、創造品牌新的應用、引進和轉讓品牌資產來實現教育品牌的管理活動。教育品牌創新也是指大學通過創造出競爭對手所不具備的先進的教育技術和手段,提供比競爭對手更加完善和全麵的教育服務,滿足教育消費者更新更高的需求,來保持和發展教育品牌的一種全新的活動。

市場競爭需要品牌創新。品牌創新是教育品牌維持的根本。不變的產品永遠不能滿足常變的消費者的需求。教育品牌的成功與否,判別標準是消費者的認同和信賴程度,品牌的維持與消費者的意願和偏好緊密相關,教育消費者對教育產品的認知能力決定了教育品牌的前途。隻有創新,才能維持教育品牌,才能發揮其比較優勢,使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由此,論者認為,組織創新是教育品牌創新的前提,知識和技術創新是教育品牌創新的支撐,價值創新是教育品牌創新的核心,營造創新的文化氛圍是教育品牌創新的保障。唯此,大學方能利用教育品牌的特色和比較優勢發展自己,融先進思想、先進文化和高新技術於品牌之中,打造強勢品牌,為大學競爭做出教育品牌比較優勢方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