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經濟全球化與大學競爭全球化
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化作為一新的現象,在整個世界範圍內,它對人類社會的許多方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受到全世界的普遍關注。經濟全球化也對高等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下,高等教育將會遇到哪些機遇與挑戰,需要做進一步分析。
全球化是一種十分複雜的現象,它既是一種狀態,更是一種過程,突出地表現在經濟政治領域,也反映在教育、文化領域,既是物質層次的,也是精神層次的,是人類社會中各單元要素的同構。全球範圍內各領域、各民族、各國家之間通過貿易、資金流動、技術創新、信息網絡和文化交流,使各國經濟在世界範圍內高度融和,各國經濟通過不斷增長的各類商品和勞務的廣泛輸送,通過國際資金流動,通過技術更快更廣泛的傳播,形成相互依賴的關係。經濟的全球化也將高等教育全麵推進到全球化的軌道,並對教育文化等領域的交流與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培養國際化人才是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需要。經濟全球化一方麵推動了世界統一人才市場的建立,另一方麵也產生了對適應經濟全球化需要大批國際化人才的巨大需求。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教育,這必然促進高等教育的大發展,我國在世紀之交對高校的調整、合作、共建等一係列重大舉措,都是為迎接這種巨大變化而采取的措施,這些變化也將進一步影響人才較缺乏的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巨大變化,我們的大學能否抓住機遇,主動求快求變,以自身的比較優勢獲得發展,是中國大學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經濟全球化使教育與人力資源開發直麵激烈的國際競爭。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必將消除一些地域之間、國家之間的保護性屏障,優質教育資源的跨國配置也將帶來範圍更大和頻率更高的全球人才流動,競爭與合作將進一步要求人才培養的通用性和開放性。
胡瑞文教授認為,這種國際競爭主要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麵。第一,全球跨國公司的大量湧入,加劇了人才的爭奪。伴隨經濟全球化的推進,跨國公司的大量資金和技術將繼續湧入我國,並憑借雄厚的資本競相爭奪我國的各類技術、管理人才,在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機遇的同時,也使我國與人力資源開發相關的製度創新麵臨嚴峻的挑戰。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發展與人力資源開發,要求我國不僅要重視人才培養的規模效應,而且還要注重國際化的辦學標準,尤其是要重點關注與國民素質密切相關的教育的質量標準,否則,我國將難以徹底改變在人才跨國爭奪上的劣勢地位。
第二,我國加入WTO,急需高水平的人力資源與之匹配。大量成本低廉的勞動力是我國現有國際競爭力的主要支撐,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吸引外資和世界製造工廠之一。但是,隨著國外資金、技術、產品的流入,高素質管理、高尖端技術人才越來越缺乏。從經濟全球化和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看,沒有足夠數量的高水平人力資源支撐,我國就難以繼續有效吸引和利用國外的資金和技術,也很難占據世界製造大國的地位,更難以從根本上持續提高我國的經濟追趕速度和綜合國際競爭實力。
第三,國內非義務教育將麵臨國際教育市場的激烈競爭。我國的進一步開放,使國外教育機構普遍看好我國廣闊的教育市場,其中的優質教育資源將直接挑戰我國現行的教育製度。此外,發達國家還將利用網絡優勢,在我國教育市場上提供教育產品與培訓服務,與我國國內培訓市場形成強勁的競爭態勢,衝擊我國現行的教育體係、體製,甚至影響到國內職業教育和培訓的師資、管理隊伍的穩定,使傳統計劃模式下的職業培訓在新形勢下麵臨新的更大的壓力。
交通和信息上驚人的技術革新,通過縮小空間和縮短時間,不僅為政治和經濟,也為以大學為中心的教育研究領域帶來國際化的迅速發展。現在任何國家的大學以及高等教育係統都難以躲避被編入到國際網絡之中。這不僅是由於學問和知識所具有的普遍性,更是靠研究人員和學生的國際性的流動來支撐的,而置於高等教育“世界體係”核心的正是美國。美國現在擁有世界上最為成功的高等教育體係和大學,以此在國際性的人力、物力的集中和分散上發揮著重要作用。這意味著美國對各高等教育體係和大學的改革來說,都已成為模型的主要提供者或者是輸出國,國際化被認為是“美國化”。在學位製度和研究成果的評價製度上,以及以商業學校為代表的專科職業教育上,美國都居於“世界標準”提供者的地位,各國需要模仿它進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