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1 / 1)

雖然說,在中國,大學競爭在理論上幾乎是一個全新的課題,諸多重要的問題尚未進行深入研究。但是,在實踐中,競爭是我國轉型時期大學生存和發展無法逃避的問題,大學競爭已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當我們還在書齋中無休止地爭論大學教育有無市場,是否存在大學競爭的時候,國際和國內市場機製的競爭不僅出現,而且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態對我國現行的高等教育理念、製度和體製等提出了迅猛而嚴峻的挑戰。不論我們承認與否,競爭始終影響著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進程,並演變為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動力之一。

大學競爭是一個內涵豐厚的多學科命題,它的深層涵義是通過改革高等教育體製及其運行方式以實現大學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辦學效益和競爭力。

理論越徹底,其解釋力和穿透力就越強。大學競爭在中國隻是近幾年的事情。總體來看,在認識上還比較膚淺,實踐中尚處於無序狀態,理論研究嚴重滯後,誤區較多,突出表現為介紹國外和企業的多,研究國內的少;評介概念、一般理論的多,研究實際、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的少。

大學競爭,盡管在實踐中已有許多運作方式,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經驗,但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上也可謂“摸著石頭過河”,“在探索中前進”,並無成型的理論和學派。從發展的進程來看,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往往滯後於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甚至滯後於基礎教育的改革。

中國的市場化改革是沒有先例的,也沒有現成的理論作指導,這是中國學者遇到的前所未有的挑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助國外一些大學競爭的成功經驗,可以為我們認識和解決大學競爭問題提供新思路和新視角。

大學競爭理論研究與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存在著不可分割的天然聯係。如同我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在50多年間走過的崎嶇坎坷的道路一樣,我國大學競爭的實踐和理論研究也是步履艱難,在曲折探索中前進。大學競爭理論作為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分支理論,也有著同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大致相同的發展軌跡,完全可以置於其背景中進行研究。換言之,對我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實踐和理論的發展軌跡所做的曆史回顧,實際上也可以理解為是對大學競爭的實踐和理論研究發展路徑的回顧與總結。

任何大學並非獨立地存在和運作,而是與其賴以生存和競爭的環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大學競爭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間的推演而不斷地變化。計劃經濟時代,大學所麵臨的發展環境是“緩慢”而“連續”的變動,因此,大學完全可以憑借過去的經驗,上級的政策、指令及直覺來洞悉、評判和應付這種變化,然而,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科技日新月異尤其是WTO的加入,人們不再固守陳規,大學開始以“快速”、“大規模”、“不連續”、“跨越”的方式發展,許多變化開始變得難以預料、難以捉摸。

大學,在競爭中屬於一個依靠知識、思想、智慧、技術和管理藝術而生存的組織,競爭機製的引入不僅對高教界探索這一複雜組織的奧秘,提供了有效的視角,而且也為高等教育研究的知識積累提供了一個新的路徑。

理論和實踐是互動的,認真總結我國大學競爭的實踐,借鑒國外成功經驗和運用現代經濟競爭理論,勢必會為我國大學競爭理論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成為其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而適合我國的大學競爭理論隻有建立在探討中國大學競爭問題基礎之上才有望真正出現,大學競爭論不僅在這個大背景下可以獲得特別的意義,而且從中可以勾勒出大學競爭演變和發展的基本輪廓。

由於大學競爭的形式形形色色,千變萬化,無法形成統一的模式,基於此,我深知研究大學競爭論這一課題的複雜性和難度,也無意涉獵繁雜的細枝問題,僅就大學競爭論的框架和主要問題作一歸整和梳理。由於大學競爭論的眾多問題在我國高教界尚未深入研究,本書的內容隻是掛一漏萬,框定為大學競爭的理論篇、本體篇和謀略篇。

限於水平,本書難免有疏漏和不當之處,懇請同行與專家批評批正。特此感謝甘肅人民出版社的編輯對本書的認真負責精神,同時,也感謝我的碩士研究生魏紅梅、趙巧琴、王佩璟、郭建耀同誌在文稿錄入、校對中所給予的幫助。

編者

2003年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