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篇小說,開首是敘述孔子周遊列國,官運很不亨通,不惟枉送盤費,並且遇著匡人桓魋,幾乎性命不保。一般老腐敗,如長沮、桀溺、荷蕢、微生畝諸人,還對他冷嘲熱罵。心想:“做官一事,與我無緣,不如回家休息,消遣餘年。”於是收拾行李,回到山東曲阜原籍去了。哪知回到家來,滿目淒涼,兒子伯魚死了,媳婦改嫁了,丟下小孫兒,乳名“汲娃子”,時時尋娘覓乳,哭得他老人家心肝俱碎。孔大先生孟皮,年紀已老,兼有腳疾,不惟不能掙錢養家,還要消耗些醫藥費。兼之侄女兒,許嫁南宮適,自己的女兒,許嫁公冶長,一切妝奩,也得他去設法,試想如何擔負得起呢?他雖做過中都縣知事,無如讀書人初次做官,不懂弄錢的方法。後來升任魯司寇,政費無著,隻靠賣些狀紙費,來維持夥食。所以他回到家來,真是宦囊如洗,兩手空空。他老人家偌大年紀,按常理論,已經是“非肉不飽、非帛不暖”;而今說不得了,隻有吃些蔬食菜羹,聊以充饑;茶葉買不起,茶爐燒不起,口渴了,隻有喝點白水:這就是讀書人的下場!
好在他是“時中之聖”,慣會看風使帆,忽聽朝廷施行新政,興設學堂,許多人都是辦學興家的,他於是買本欽定章程一看,恍然道:“原來是這麼一回事!”接著就照章立案,設立一個“孔氏私立學校”,招生廣告貼出來,內有規則若幹條,最末一條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嚐無誨焉。”這是繳了費,就可入校聽講,並不受入學試驗,魯國一般青年聽了,不勝驚喜道:“他老先生也要辦學校了,他曾周遊列國,與列國之君,都有交情,魯君與季康子諸人,也常來請教,若是在他的學校中畢了業,向他求封薦書,還愁沒得事幹嗎?”於是爭先恐後,前來報名,陸陸續續報了三千多人,孔子自然是來者不拒,全行收容。照例應該延聘教員,分科講授。孔子心想:而今教員難聘,第一怕他謀篡校長的位置,第二薪水一項也難得講,不如即照學界通例,任用私人吧。於是把自己的舊學生,全行位置下去,憑各人的專長,擔任應授的科目,而孔氏私立學校便正式開學了。
自開學之日起,直至學校辦倒止,學校的行政,課程的講授,無不笑話百出;校長與教員,教員與教員,學生與師長,學生與學生,直同一出大鬧劇。現在學校中的怪狀,孔氏學校,也無一不有。其中的材料,純是取自《論語》。作者係采用八股文中“截搭題”的手法,任意拉扯,任意傳會,字義訛串也不管,時代錯誤也不管,可謂極盡梯突滑稽之能事。現在且把學校將要倒閉的幾段照寫下來,以見一斑:
孔子創辦學校之初,學科的分配:修身是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語言是宰我、子貢;法製經濟是冉有、子路;國文是子遊、子夏;格致是曾子;數學是冉有兼任;體操是子路兼任;曆史音樂,是孔子自任。後來各科教員,死的死,走的走。好在孔子這個校長,是萬能校長,教員一缺,就由校長代授。如今除語言一科外,其餘各科,盡是孔子兼授,校中隻剩半個教員。怎麼教員會有半個呢?全校教員,隻有宰我一人,他每日晝寢,到了上課時間,還要校長到寢室去喊他起來。每點鍾至多不過講三十分,就下堂睡覺,故名之曰“半個教員”。校中學課,既不認真,自然也就鬆懈起來。學生終日美酒佳肴,猜拳行令,而對校長,感情甚好,“有酒食,先生饌”。隨時邀請孔子,孔子也很客氣,“有盛饌,必變色而坐”。師徒之間,相忘無形。不時又邀孔子下棋打牌,初時還是學生來約校長,久之,孔子覺得有趣,每日早膳後,就向學生說道:“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吃飽了飯,莫得事幹,這個日子,真難得過!“不有博弈者乎?”未必你們箱篋中,圍棋象棋,麻將撲克,都沒得嗎?“為之”,拿出來玩一下,“猶賢乎已”,總比閑著莫事要好些。像這樣幹下去,校中自然相安無事,不料校外訾議蜂起,甚且還有編些歌謠罵他們的。……
孔子當初本是專心辦學,不講甚麼主義,他對於各種學科,無一不通,惟經濟一門,缺少研究,才聘曾子講授,他是“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人,曾子授課,他不時也去聽講。有天曾子在黑板上寫道:“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因用教鞭指著說道:“嚴者,侯官嚴複也,他譯了一部《原富》,名滿海內,全國學人,目有視,視嚴複,手有指,指嚴複,直算經濟學泰鬥!”孔子聽了心中想道:嚴複精研經濟學,譯了一部《原富》,我曾當高等法院院長(魯司寇),深通法製,何妨專講憲法,著書問世?因此著了一部憲法書,名曰《原憲》,又恐讀者不了解,複著憲法問答若幹條,所以孔氏叢書中,至今還載有:憲問第十四,凡四十七章。孔子生平第一個知己,是季康子,彼此相遇,即說道:“東海有聖人,西海有聖人,此心同,此理同,南海北海,莫不皆然。”於是孔子稱孔聖人,季康子就稱康聖人。孔聖人稱孔北海,康聖人稱康南海。孔聖人飯蔬飲水,三月不知肉味;康聖人更進一步,終身不茹葷,像一個吃長素的和尚,一般人又呼之為“康長素”。孔子問禮於老子,老子專講無為;康聖人極力反對,專講有為,因此自名曰康有為。有天孔子同季康子談及國事,康誥曰:“做新民。”康聖人告訴他,不如辦一個“新民報”,因此就開一個報館,名曰《新民叢報》,鼓吹君主立憲,就成為立憲黨的中堅分子,此第一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