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關於教師心理素養的概述(1 / 3)

心理素質的概念

關於心理素質的概念和內涵,在學術界有不同的理解。在對我國現有的有關心理素質的不同的定義進行大量分析研究的基礎之上,心理素質被定義為:心理素質是在個體的生理條件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將在外在所獲得的一些刺激轉化為穩定的、基本的、衍生的、發展整合的並同人類的適應行為以及創造行為密切相關的一種心理品質。進一步的實證研究發現,構成個體心理素質結構的基本因素主要有認知因素、個性因素和適應性因素三個維度。在心理素質結構中,各因素的作用是不同的。

所謂認知因素,指的是人對於客觀事物所作出的反應、操作以及加工的活動,是人直接參與到對客觀事物的認知操作,是人心理素質結構之中的操作成分。

個性因素是指人在對待客觀事物的活動中的個性心理表現,雖不直接參與對客觀事物認知的具體操作,但具有動力和調節機能,是心理素質結構中的動力成分。

適應性維度所指的是,個體在社會化活動的過程中,在一定的心理特質要素(認知因素和個性因素)基礎之上,通過與外部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對環境進行選擇、適應和改變,使個體與環境之間和諧的一種適應能力,它是認知因素和個性因素在個體的適應—發展—創造行為中的綜合反應,是個體在生存和發展的過程中必要的心理素質之一。它反映的是個體心理素質結構中的功能價值。

因此,人的心理素質是一個由認知因素、個性因素和適應性因素構成的心理品質係統。

因為教師從事的職業比較特殊,所以,教師的心理素質包含為一般的心理素質和職業心理素質兩個方麵。

教師的一般心理素質及其結構

根據心理素質的定義來劃分,教師的一般心理素質可以包含認知素質、個性品質、適應能力三個維度,三者構成了一個整體結構。

認知素質

認知素質是個體在認知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直接影響個體認知活動的機製和水平的人格特征因素,是教師心理素質結構的最基本的成分。在教師的認知素質中,主要包括教師的教學思維、監控能力以及教師的智力水平和知識結構等。

1.教師的智力水平

研究者認為,教師工作是一種複雜的腦力勞動,為了使教學工作有效地進行,教師必須具備最低限度的智力水平。智力超過某一關鍵水平以後,它不再起顯著作用,而其他認知因素或人格特征就起更大的決定作用。所以說,智力水平是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所應具備的最為基本的心理素質,是教師工作的認知基矗教師的智力應當包括敏銳的觀察力、準確的記憶力、豐富的想象力和優良的思維品質等能力和素質。

2.教師的知識結構

教師的知識結構是教師認知活動的基矗教師的知識結構是指為完成教師職業所需的專業知識係統,主要包括所屬學科知識、相關文化知識、實踐性知識、條件性知識等。在這其中,條件性知識指的是為了能將職業活動完成得更好所應具備的工具性知識。而這種知識卻恰恰是目前我們大部分教師所缺乏的。條件性知識是一個教師成功教學的重要保障。

3.教學監控能力

所謂教學監控能力,指的是為了保證教學的成功,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將教育教學活動本身視為意識對象,積極主動地不斷對其進行計劃、檢查、評價、監控以及調節的能力。關於教學監控能力的培養與作用,申繼亮、辛濤(1996)的關於采用角色改變技術、教學反饋技術和現場指導技術等方法作為幹預手段的研究表明,采用該幹預手段能明顯地促進教師教學監控能力的發展;教學監控能力的發展反過來也會促進其教學認知水平的提高和教學行為的改善;教學監控能力的發展,最終將會促使學生學科能力的顯著發展,也會對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起到顯著的促進作用。

個性品質

所謂個性品質指的是人在對待客觀事物的活動中所表現出的個性心理特征。它雖不直接參與對客觀事物認知的具體操作,但是具有動力和調節機能,居於心理素質的核心地位。一個合格的教師必須要具有健全的個性。教師個性特征不但影響其自身的教育教學活動效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其能否有效地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一名成熟的教師從職業的要求出發,需要具備下麵幾個主要的個性特征。

(一)成熟的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在個性結構中處於核心地位,它從心理反映的意識層次上支配、調節著人的行為。衡量一個人自我意識是否成熟的基本標誌便是個體是否能夠真實、客觀、地認識和對待自我。

1.健全的自我認知

從對於自我認知維度的角度來看,一名成熟的教師一般都能夠在客觀自我觀察的基礎之上,進行實事求是地自我分析,對自己作出較為恰當的評價,對於自己所處的地位、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長處和短處有一個比較客觀的了解,能夠形成一個主觀自我與客觀自我相互統一的自我形象。

2.積極的自我體驗

成熟的教師一般都能通過積極的自我感受,形成適度的自愛、自尊、自信、自強等心理品質,有強烈的責任感、義務感和貢獻感,自覺地根據自己的職業信念激勵自己,全身心投入教書育人的活動之中,對自己獻身的職業充滿自豪感和榮譽感。

3.較強的自我控製能力

一名成熟的教師從自我維度的角度來看,他的自我控製能力是非常強大的,具體通過下麵幾個方麵表現。

(1)自覺抵製各種不利因素的刺激和影響,既能使自己的情緒衝動和行為限定在一定的範圍之內,又能通過自我疏導,從矛盾、衝突和窘境中擺脫出來。

(2)比較善於進行自我批評,當他們看到不正確的人或者事物的時候,能夠主動地進行自我對照和自我反省;能通過提高自己的品格和改進自己的行為的方式去消除他人的責難;能對自己的過失自行悔悟,設法自贖,彌補損失。

(3)具有較強的自我調節能力,善於適應新的環境。有成效的教師,能夠在新的條件下,重新調整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以新的姿態去適應新的環境,容易服從團體的正確規範和他人的正確意見,達到自我更新,用更高的標準去設計和要求自己,以新的創造去超越自己。

(二)教師的情感特征

作為一名教師,他們的感情是十分豐富的,特別是教師的職業更加具有特色,這是構成教師心理素質的一個動因之一。

1.以師愛為核心的積極情感

以教師的愛為核心因素的積極情感是身為教師的一個重要心理因素,具體表現為教師對於自己所從事的教育事業和所教學科的熱愛,以及對於自己學生的愛。

(1)教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愛是教師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想要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培養和提高自己對於教育事業的責任心、光榮感,將自己對教育事業的興趣激發出來,樹立熱愛教育事業,為教育事業獻身的積極的誌向。

(2)教師對學生真誠的愛,既是教師良好個性心理的一種表現,也是一種重要的教育力量。研究表明,教師的情感對學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當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愛時,就會產生共鳴,自覺地接受教師,主動接受教師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