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小夥子,未婚妻對他早就身心皆托,但是他又沉溺於和一位女同事的“愛情”之中。兩個女子,一個明知他有外遇,但還是癡情以待;一個明知他有未婚妻,也仍對他言聽計從,可以說他是“平衡得當”,情場得意。可靈魂深處又如何呢?快結婚時,他對一位故交傾吐了苦惱:“……有時候一個晚上要赴兩個約會,和這個在一起心安理得,無所顧忌;和另一個在一道,卻像做賊一樣……特別是告別這個的時候,享受著她的體貼溫存,看著她的癡情和信賴,想到的卻是馬上又要去跟另一個幽會,覺得對不起她,一種強烈的犯罪感,感到自己真不是人……”為人的良知在譴責著他,使他再難順心。
自我讚賞的丟失,人格的貶值,不僅告訴他幸福已逝,更使他對自己深深厭惡!後悔的深淵何處是底?靈魂的新岸又在哪裏?過錯者往往隻能獨吞這種悔恨和自責,而不得不強作笑顏。悲劇似乎沒有結局。
愛隋,是人類美好而偉大的感情,它給人以歡樂的召喚,也給人以痛苦的訓誡。追求愛情的年輕人,要從愛情背叛者的悲劇中吸取教訓:既熱愛了,就要愛得真誠,愛得執著,從而獲得真正的幸福!
如何正確地對待和處理好失戀
法國著名文學家羅曼·羅蘭,認識了一位年輕、秀麗的意大利姑娘,她的名字叫索菲亞。他倆經常在一起談文學、敘人生,彼此相處極為融洽。羅蘭愛索菲亞的聰穎、秀麗和文雅,索菲亞喜歡羅蘭淵博的學識和寬廣的胸懷。有一次,他倆在幽靜的小徑邊散步時,羅蘭再也抑製不住奔放的情感,向索菲亞熱烈地傾吐了心中如火般的戀情。但羅蘭沒有料到,索菲亞竟有禮貌而又有分寸地婉言回絕了他……
羅蘭失戀了!他陷人深深的痛苦之中。
失戀,這難道意味著放棄宏大的抱負。湮沒藝術的才華。泯滅青春的火焰?難道從此就消極、沉淪,甚至頹唐、墮落?不!愛情可以逝去。而生活的勇氣和熱情不能消失。失戀帶來了痛苦,但一旦擺脫了痛苦,生活將充滿希望、歡樂和光明。多少個夜晚的思想煎熬使羅蘭意識到:擺脫失戀的最好辦法就是學習和創作。他在日記中寫下了一段很著名的話語:“我明白,我能創作,我是自由的。一切屬於我,包括我的那些鎖鏈。我是我自己的各種痛苦的主人!”
從此,羅蘭把這句話奉為座右銘,堅定而理智地從失戀的痛苦境地裏挺立起來。羅蘭沒有在精神上成為失戀的奴隸,而終於成為駕馭“痛苦”的真正主人。羅蘭曾經說過:“不創作,毋寧死”。“愛情不來投身於我的書桌上。
這張書桌,我可不能離開。我是釘住在書桌上的。”失戀後,羅蘭更是用“釘”的意誌,集中全部精力,從事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的藝術創作。
經過十年構思、十年寫作,才終於完成了這部轟動世界的藝術傑作。羅蘭自己也說:“從那時起,我用了20年光陰,來表現他。”“在這期間,我所有的一點快樂,幾乎全部從創作中得來。”大作的完成,終於使羅蘭從失戀中得到了精神上最大的慰藉和補償。可見,假如羅蘭在失戀中,看不到希望和前途,不能正確處理好失戀同學習、工作的關係,那麼,羅蘭的大量名著也許不會流傳於今,與世人見麵了。
怎樣處理好同對方的關係,羅蘭不像通常的人那樣,失戀後,或者同對方分道揚鑣,或者退避三舍,從此再不相見;更不像庸俗無聊的人那樣,視對方為仇敵,甚至做出不講道德、喪失理智的舉動來。羅蘭仍然極為珍視同索菲亞的友誼。因為:失去愛情不等於可以忘卻和拋棄友誼,也不妨礙繼續誌同道合。索菲亞有選擇愛情的自由,而自己卻沒有絲毫責難、非議她的權利。現在,愛情的花朵雖然已經凋零了,但,友誼的花兒卻可以像春天一樣常在。失戀後的幾個晚上,羅蘭激動得通宵難以人眠,他把昔日的感情及今後保持友誼的渴望都傾注到紙上,作了真誠的內心剖白。不久,就接到了索菲亞的回信。打這以後,他倆經常通信,無所不談,繼續探討人生觀、道德觀和藝術觀。雖然索菲亞已經遠離羅蘭,並且和別人結了婚,但是,羅蘭毫不計較,依然同她保持通信。友誼赤誠無瑕。寫信並沒有給羅蘭增加痛苦,相反卻使羅蘭飽嚐了友誼的溫暖。羅蘭把索菲亞作為“知音”,無論再忙,也始終忘不了給她寫信。羅蘭在所有的朋友中,與索菲亞保持通信的時間最長,從1901年的青年時代開始,一直繼續到1932年,其間長達整整33年。
以後,羅蘭又把自己給索菲亞所有的信件編纂成集子,題名為《親愛的索菲亞》,在巴黎正式出版。這本集子,是羅蘭高尚的人格和戀愛觀的高度概括,也是友誼的象征和結晶。
戀愛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敗。失戀者的心理活動是很複雜的,他內心感到痛苦和焦慮。神情不定,坐臥不寧,急躁不安,消極絕望;時而垂頭喪氣,時而暴跳如雷。處在強烈情緒反應中的失戀者,都不希望在這種苦、辣、酸、痛的味道中長期生活下去。羅蘭麵對失戀的做法是值得青年人讚賞和效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