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烈鈞回到九江後,經過秘密動員聯係,很快取得該標及駐防九江的炮兵營官兵的同意,於舊曆九月初旬,在九江宣布獨立。清政府九江道台保恒,不敢抵抗,狼狽逃滬。當時,因南昌尚未宣布獨立,乃先組織九江軍政分府,公推馬毓寶為分府都督,李烈鈞為參謀長,並且馬上占領長江的要塞金雞坡炮台及馬當炮台,把長江交通攔腰截斷,使清政府派到武漢鎮壓革命的北洋艦隊及江防艦隊受到致命的打擊:很多艦艇,在上遊的不能下駛,在下遊的不能上駛,補給中斷。結果,北洋艦隊中的主要艦艇,除海圻號奉令赴英,不在國內者外,其餘海琛、海籌、海容等號(記得共六艘),及長江江防艦艇的一部分(記得有所謂“四江”、“六楚”等小型艦艇七八艘),很多格於形勢(大多數因在武漢作戰,聞九江宣布獨立,倉促下駛,企圖逃往上海,到九江後,為金雞坡炮台攔截著,不能前進),或由於艦上官兵起義,紛紛集結在九江,經過動員或聯係,都在九江宣布起義。記得海籌等號到達九江時,還是由我和龔小甫二入最先上艦去和他們聯係的。當我們到艦上時,所有滿籍官員,多已逃跑一空(或改裝混在士兵中),艦上官兵對革命都表示歡迎。後來,還在各艦艇抽調輕重機關槍十多挺、步槍數十支,支援我們。所以,九江宣布獨立,不但推動了江西各地以至南昌獨立(江西的獨立,是先九江,後湖口、鄱陽、贛州,最後南昌才宣布獨立的),更重要的,是它截斷了長江,瓦解了清政府的海軍主力,震動了全國,壯大了革命聲勢。對支援武昌起義及推動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都起了重要的作用。李烈鈞在這裏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李烈鈞在九江獨立後,除繼續聯係各方,推動各方的獨立運動外,並派出軍隊,支援安徽省的獨立及武昌等地的戰事。先是安徽省會安慶的新軍及革命黨人,經兩次起義,逼使安徽巡撫朱家寶於九月中旬宣布獨立,仍由朱家寶出任都督。但社會秩序混亂,局麵無法維持,乃由同盟會人到九江請馬毓寶、李烈鈞派兵援皖,馬毓寶當派其第四十五支隊長黃煥章,率隊到安慶,趕走了朱家寶,實際掌握了安慶的軍政大權。但黃煥章部紀律敗壞,到處搶劫殺人,馬毓寶、李烈鈞幾次命他回防九江,黃竟借故不動,李烈鈞乃臨時組織了一個七人參謀團,帶領部分部隊,乘海籌軍艦親到安慶去處理善後工作。他到達安慶時,市麵異常混亂,商店多數關門,李烈鈞進入撫台衙門,臨時由我們用木頭刻了一個“安徽都督之印”的大印(因商店關門,找不到人刻),出示安民,並把黃煥章及其部隊調回九江。當時安慶地方人士,以大局未定,乃公推李烈鈞為安徽都督,繼續整頓地方秩序。於是,李烈鈞便暫時當了安徽都督。在當時的情況下,李烈鈞如繼續留在安慶,擴張個人實力,占領安徽地盤,未嚐不可,但他的目的並不在此,除繼續收容市上的散兵遊勇,整頓地方秩序之外,無意久留安慶,仍著地方人士另行推選都督(後來似由地方人公舉桂丹墀為臨時都督)。
當時,長江下遊的南京仍未光複,起義軍徐紹楨、林述慶部屢攻南京未下(守軍是軍閥張勳),派人請李烈鈞率隊協同進攻。李烈鈞當即集結部隊,準備出發。但正在這個時候,武昌黎元洪派來代表,以武昌清兵進攻甚急,形勢危殆,請李烈鈞帶領九江海陸部隊增援武昌。李以武昌關係全國大局,乃放棄進攻南京計劃,集中全部艦隊,並把安慶所收容的三千名散兵遊勇,剪辮易裝,加以編整,另在九江集結部隊(約數千人),合組成軍,浩浩蕩蕩向武漢進發。軍至黃州,李烈鈞派我連夜到達武昌洪山寺見黎元洪,請示作戰計劃。當時,清兵已占領整個漢口、漢陽,在漢陽龜山架起野戰炮,炮擊武昌,並準備渡江進攻武昌,形勢的確是很嚴重的。
當我回到黃州,報告全麵情況之後,李烈鈞當即命令各個艦艇日夜遊弋於長江江麵,防止清兵渡江,自己帶同全部陸軍,在湖北的黃陂登陸,向孝感方麵迂回前進,目的是包圍進擊的清兵側背,截斷其鐵路交通。我當時任敢死隊副隊長(李明揚任隊長),曾帶領小股遊擊部隊,附機槍數挺,進入京漢鐵路沿線,破壞鐵路,截擊火車(當時這樣的遊擊部隊還不止我一個),大部隊則與清兵保持接觸,但避免正麵硬拚。結果使清兵大受威脅,不敢全力渡江進攻,武昌的危急局勢遂告解除。當時,李烈鈞奉委為北伐第二軍總司令(同時在這一帶作戰的總共有三個軍),除在九江帶來的部隊之外,還收編了一部分湖北部隊,力量是相當強大的。清政府在這方麵的統帥(記不清楚是馮國璋,還是段祺瑞)曾企圖對李進行收買,但李堅決拒絕了這種引京漢鐵路修建工地。1906年4月1日,京漢鐵路正式通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