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自述:雲南光複紀要(1)(1 / 3)

光複起源篇[1]

四夷侵中國,無代無之,然數年或十數年即破滅,從無入主中夏者。自厓山之役,宋陸秀夫負衛王昺蹈海,元世祖踐帝位,奄有華夏,是為黃帝子孫第一次失國。李自成陷京師,莊烈帝殉於煤山,清世祖入繼國祚,是為黃帝子孫第二次失國。兩代之亡,士大夫抗節不屈,死者相望,而尤以明亡殉國者,為至酷極慘。嗚呼!種族之界,其天性然哉!

莊烈帝崩,唐王聿鍵、福王由崧以次敗降。明將李定國迎永曆帝入滇,圖光複。定國兵敗,帝西走永昌,清師追之。定國令總兵靳統武以兵四千扈帝如騰越,而自伏精兵六千於永昌之磨盤山(山在潞江南二十裏,亦名高黎貢山,西南第一穹領也),清師中伏,殲其都統以下十餘人,喪精卒數千。卒以眾寡不敵,帝奔緬,定國死於景線。清以吳三桂平滇功,晉王爵,命鎮雲南。三桂兵臨阿瓦,緬人獻帝及後,並從官家屬。三桂挾之歸,縊帝於金蟬寺,明祚遂斬。滇人哀之,名其地為逼死坡,有餘痛焉。當滿清入關,挾其武力以蹂躪中原,天下莫與抗。而雲南猶奉永曆為君,奄有雲南、貴州、四川三省之地,與異族血戰數年,殲強敵以數萬計,勢窮力蹙,隱忍稱臣。滇人種性之辨,蓋足以自豪矣!

崖山海戰,又稱崖門戰役,是宋朝末年宋朝軍隊與元軍的一次戰役,這場戰爭標誌著南宋的滅亡,中國方麵對參與這場戰爭的人數有30萬及50萬兩種說法,但據日本方麵的記載,宋元雙方投入軍隊50餘萬(其中宋方麵20萬,但20萬人中包括了文臣及其眷屬、宮廷人員、普通百姓,實際戰鬥力隻有數萬),最終宋軍以全軍覆滅告終。此次戰役即標誌著宋朝的滅亡。

陸秀夫(1236~1279),字君實,漢族,楚州鹽城長建裏(今江蘇省建湖縣建陽鎮)人。宋末政治家,南宋抗元名臣。和文天祥、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元世祖忽必烈(1215年9月23日~1294年2月18日),名字全稱忽必烈,蒙古人,拖雷第四子,母唆魯禾帖尼。1260年5月5日自稱大蒙古國第五任大汗,但未獲普遍承認。1271年建立元朝,成為大元帝國首任皇帝,漢文廟號世祖,諡號聖德神功文武皇帝、蒙古語諡號薛禪可汗。

順治帝(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即大清世祖章皇帝,滿洲愛新覺羅氏,名福臨,清太宗文皇帝愛新覺羅皇太極第九子。生於盛京,其母為永福宮莊妃,博爾濟吉特氏,即孝莊文皇後。

吳三桂(1612~1678年10月2日),字長伯,一字月所,明朝遼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軍事人物,吳周政權建立者吳周太祖。祖籍江南高郵(今江蘇高郵),錦州總兵吳襄之子。以父蔭襲軍官。明崇禎時為遼東總兵,封平西伯,鎮守山海關,後封漢中王,濟王。1644年降清,引清軍入關,被封為平西王。1661年殺南明永曆帝。1673年叛清,發動三藩之亂。1678年農曆八月十七夜病死。其孫吳世璠繼其皇帝位。

國變後,滇中遺民以全節聞者,不可一二數:昆明楊永言倡義弗克,削發為僧;呈貢文祖堯棄官入中峰寺;蒙化陳佐才鑿石棺,稱明末孤臣;晉寧唐大來從無住禪師受戒律,結茅雞足山。皆感時傷國,諸難顯言,則一托之詩歌以寄其芳馨悱惻之意。而諸生薛大觀舉家以殉,事為尤烈。永曆帝之出奔也,大觀與子之翰方挈家隱居北城之魚樓,聞帝遜荒,泫然流涕,謂之翰曰:“國君死社稷,臣死君,義也。今日之事,雖天命,不可以力爭,顧獨不可效死一戰,乃崎嶇域外,依小夷求須臾活,豈可得?吾書生,不能徒手搏敵,計惟有一死。汝其勉哉!”之翰泣對曰:“父為國死,兒安敢不為父死。”大觀妻楊氏、之翰妻孟氏皆曰:“君父子為國家死,吾姑婦獨不能為君父子死耶?”旁有婢曰瑣兒,抱大觀幼子在懷,聞諸人語,曰:“婢子死,亦可乎?”大觀曰:“婢為主死,亦義也。”於是相率下樓,投黑龍潭死之。明日,屍相牽浮水上,路人舉而瘞之。滇人種族之感,至大觀而極。

清既竊位,禁網稠密,遺民逸老以文字賈禍者趾踵相接,海內重足屏息,噤不敢複言滿清失德。浸淫至於中葉,人漸亡本,而頌聲作矣。光緒間,外患紛來,甲午、庚子諸役,國疆日削,賠款以億萬計。痛深創巨之餘,清議漸起,馴至蓬勃不可遏抑,士大夫亦侃侃談國事。清廷震恐,始派遣學生出洋;而歐西思潮,因之輸入;大江南北,號稱革命黨人者,所在蜂起;而楊振鴻由海外馳歸,倡革命於雲南。

先是同治十三年,越南與法國立《西貢條約》,認越南為自立國。光緒九年後,複立《哈爾曼條約》,認越南為保護國,內政外交受法監督。已而,兵進西貢,俘其君,幽之南非洲,越南遂亡,而滇之南防危。光緒十一年,英師襲緬甸,駐英公使曾紀澤與英外部議,立君存祀,守十年一貢之例。英人不許,緬甸遂亡,而滇之西防危。滇自緬、越失後,英伺其西,法瞰其南,巧取豪奪,互相生心。未幾而有滇緬劃界蹙地千裏之約;未幾而有攫取滇越鐵路建築權之約;未幾而有攬七府礦產之約;未幾而有雲南、兩廣不許割讓他國之約。部臣不敢拒,邊吏不敢爭,而西南之禍烈矣。滇人士逼於外患,渡海求學者先後達千人,或習師範,或習政法,或習陸軍,多以救國自任,而陸軍生尤激烈,楊振鴻又陸軍生中之尤激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