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中,通過魯哀公的幾個問題和孔子的對答,形象而又明晰地闡明了儒家學派的治國思想。魯哀公問的第一個問題“吾欲論吾國之士與之治國,敢問何如取之邪?”就是關於用人的問題,孔子讚賞那些“生今之世,誌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的賢人,認為這種人不會有什麼為非作歹的行為。
孔子對人的分類是:庸人、士人、君子、賢人、大聖人。然後又通過魯哀公的提問,對這五種人進行了描述和分析。
魯哀公確實不是孔子心目中的明君,竟然非常愚蠢地問孔子大舜戴的是什麼帽子。孔子也毫不客氣,三次都不回答他,在孔子那麼推崇禮節的人身上,很難得會看到如此傲氣的一麵,雖然比不上孟子的“望之不似人君”,但是也足夠令魯哀公開始反思自己了。魯哀公形容自己“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是一個典型的不知稼穡艱難的貴族,所以不知道什麼是悲哀,什麼是憂愁,什麼是勞累,什麼是害怕,什麼是危險。孔子就根據他平常的生活,讓他從中體會悲哀、憂愁、害怕、危險。
【精典事例】
作為儒家的創始人,孔子的仁德和禮製影響了中國的整個曆史,在齊魯兩國國君的盟會上,孔子以禮儀之風說服了強大的齊國,保全了魯國。
魯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的春天,魯國與齊國和解。到了夏天,齊國大夫對景公說:“魯國起用了孔丘,勢必危及齊國。”於是齊景公派使者告訴魯國,說要與魯定公行友好會晤,約定會晤的地點在夾穀。
魯定公準備好車輛隨從,毫無戒備地前去赴約。孔子以大司寇的身份,兼辦會晤典禮事宜,他對定公說:“我聽說辦理外交必須要有武裝準備,辦理武事也必須有外交配合。從前諸侯出了自己的疆界,一定要帶齊必要的官員隨從。請求您安排左、右司馬一起去。”定公說:“好的。”就帶了左、右司馬一起去。
定公在夾穀與齊侯相會。在那裏修築了盟壇,壇上備好席位,設置了三級登壇的台階,用國君相遇的簡略禮節相見,拱手揖讓登壇。彼此饋贈應酬的儀式行過之後,齊國管事的官員快步上前請示說:“請開始演奏四方各族的舞樂。”齊景公說:“好的。”於是齊國的樂隊以旌旗為先導,有的頭戴羽冠,身披皮衣,有的手執矛、戟、劍、盾等武器也跟著上台了,喧鬧著一擁而上。
孔子見狀趕忙跑過來,一步一階快步登台,還差一級台階時,便揚起衣袖一揮,說道:“我們兩國國君為和好而來相會,為什麼在這裏演奏夷狄的舞樂,請命令管事官員叫他們下去!”主管官員叫樂隊退下,他們卻不肯動,左右看晏嬰與齊景公的眼色。齊景公心裏很慚愧,揮手叫樂隊退下去。
過了一會兒,齊國的管事官員又跑來說道:“請演奏宮中的樂曲。”景公說:“好的。”於是一些歌舞雜技藝人和身材矮小的侏儒都前來表演了。孔子看了又急跑過來。一步一階往台上走,最後一階還沒有邁上就說:“普通人敢來胡鬧迷惑諸侯,論罪當殺!請命令主事官員去執行!”於是主事官員依法將他們處以腰斬。齊景公大為恐懼,深深觸動,知道自己道理上不如他,回國之後很是慌恐,告訴他的大臣們說:“魯國是用君子的道理來輔佐他們的國君,而你們卻拿夷狄的辦法教我,使我得罪了魯國國君,這該怎辦呢?”主管官員上前回答說:“君子有了過錯,就用實際行動來向人家道歉認錯;小人有了過錯,就用花言巧語來謝罪。您如果感到痛心,就用具體行動來表示道歉吧。”於是齊景公就退還了從前所侵奪的魯國鄆、汶陽、龜陰的土地,以此來向魯國道歉並悔過。
顏回就是顏淵,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卻偏偏天妒英才,英年早逝。孔子在後來的很多年內對他還是念念不忘。
顏回,魯國人,字子淵,比孔子小三十歲。顏淵問什麼是仁,孔子說:“約束自己,使你的言行符合於禮,天下的人就會稱許你是有仁德的人了。”
孔子說:“顏回!多麼有德的人啊!吃的是一小竹筐飯,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胡同裏,一般人忍受不了這種困苦,顏回卻不改變自己的樂趣。聽我授業時,顏回像個蠢笨的人,下課後考察他私下的言談,卻能夠刻意發揮,顏回實在不笨。
“任用你的時候,就匡時救世,不被任用的時候,就藏道在身,隻有我和你才有這樣的處世態度吧!”
顏回才二十九歲,頭發就全白了,過早的死去。孔子哭得特別傷心,說:“自從我有了顏回,學生們越來越和我親近。”魯哀公問:“學生中誰是最好學習的?”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人最好學習,從不把怒火轉移到別人身上,不犯同樣的過失。不幸的是壽命很短,死了,現在就沒有這樣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