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①幾:通“冀”、“覬”,希望,指實現願望。②邑:通“悒”,愁悶不安。③辨:通“辦”,治理。
【譯文】
做一件事對成功沒有什麼好處,追求一件事物對利益沒有什麼好處,憂戚對危機的解除沒有什麼好處,就應該把它遠遠地拋棄掉,不應該妨礙自己,不把它留在心裏片刻。不羨慕過去,不擔心未來,不要有憂慮、憐惜的心思,在適當的時機迅速行動,事情來了及時應付,事情一旦發生馬上著手解決,這樣,是治還是亂,不就再清楚明白不過了嗎!
【原文】
周而成,泄而敗,明君無之有也。宣而成,隱而敗。暗君無之有也。故君人者周則讒言至矣,直言反①矣,小人邇而君子遠矣。《詩》雲:“墨以為明,狐狸而蒼。”此言上幽而下險也。君人者宣則直言至矣,而讒言反矣,君子邇而小人遠矣。《詩》曰:“明明在下,赫赫在上。”此言上明而下化也。
【注釋】
①反:通“返”,回去。
【譯文】
隱蔽真情就會成功,公開真情就會失敗,明君是不會做這樣的事。公開真情就會成功,隱蔽真情就會失敗,昏君也不會這麼做的。所以統治者若是隱蔽真情,讒言就會隨之而來,直言就會離開,小人圍了上來,君子就疏遠了。《詩經》上說:“你把黑暗當光明,他說狐狸呈深藍。”這是說君主昏庸愚昧,那麼臣民就會險惡。君主如果開誠布公,那麼正直的話就來了,毀謗的話就縮回去了,君子接近而小人遠離了。《詩經》上說:“下麵光明,在上有赫赫光輝。”說的就是上麵開明了,下麵就會開化了。
【鑒賞】
本篇論述了有關認識論方麵的問題。荀子認為:“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人有認識客觀事物的能力,而客觀事物本身也是可以被認識的。但是,人們又往往容易犯片麵性的錯誤,“蔽於一曲而暗於大理”。所以,人們必須以“虛壹而靜”的方法去正確地認識自然規律和治國之道,以達到“大清明”的境界。這樣,就能“明參日月”而不會再被蒙蔽了。
荀子是個充滿智慧的人。他說一個人要懂得辨別,因為這個世界是充滿了差別的。但是他的結論歸結到了“禮”上,辨別的結果就是要懂得“禮”,懂得次序。他通過對世界的思考一直延伸到社會倫理教化上,先秦儒家似乎都是這樣。但是荀子是一個很懂得思考的人。因為他提到了“差別”,並且說有差別所以會有蔽,“凡萬物異則莫不相為蔽”,所以《荀子·解蔽篇》講的是如何看待差別,如何“解蔽”。荀子說,各個方麵的差別都會形成蔽,蔽塞是人明理之患。因為有差別,就會有重要不重要之分,這種“分別”則是蔽塞的根源。解蔽就是要在心中平等對待各個具有差別的事物,如此“眾異不得相蔽”,才會圓通地去理解差別著的事物,以及差別著的世界。
封建帝王都會犯錯誤,這是勿庸置疑的事實,但犯了錯誤能誠心聽取各方麵的意見,知錯、認錯、改錯卻隻有明君、聖王才能做到。所以漢代政治家王符在《潛夫論·明暗》篇中說:“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因此,“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就成為一句箴言流傳了下來。這句箴言大可以治國安邦,小可修身養性。
【精典事例】
事不辨不明,理不辨不清,遭到他人誣陷,卻一味地忍讓退縮,就會使自己被動,太子申生明知是受人陷害,竟還逃走,這無異承認了罪行,才致使自己無法挽回。
驪姬生下奚齊,晉獻公打算廢掉太子,就說:“曲沃是我們先祖宗廟所在之地,而蒲靠近秦,屈靠近翟,如果不讓公子們在那些地方鎮守,我將憂心忡忡。”於是,獻公讓太子申生去駐守曲沃,公子重耳去駐守蒲,公子夷吾去駐守屈。獻公與驪姬的兒子奚齊就駐守在絳。晉國人因此知道太子將不能即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