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從前舜治理天下的時候,並非事事都給與指示而所有的事情都辦成了。專一於道而又居安思危,榮耀就會來到他的身邊;培養專一於道的能力而又關注細節,榮耀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到來。所以《道經》上說:“人的思想在於居安思危,道的精要在於養心知微。”
思危和知微之間的關係,隻有君子才能夠知道。所以人的心好比盤子中的水,端正地放著不動搖,就會渾濁的在下麵而清澈的在上麵,足夠從中觀察到胡須眉毛的紋理了。一陣微風過來,渾濁的就在下麵活動,清澈的就在上麵活動,就是大概的形狀也是看不出來的。心也是這樣的。所以用理性來引導它,使它保持清醒的狀態,外物不能使它傾倒,這樣就可以判斷是非解決疑難了。
如果外界的小事物引誘它,那麼外麵不能保持端正,內心又傾倒,就連粗淺的道理都不懂了。所以喜歡寫字的人很多,但是隻有倉頡的流傳下來了,這就是由於他專一;喜歡種莊稼的人很多,但是隻有後稷的流傳下來了,是由於他專一;喜歡音樂的人很多,但是隻有夔的流傳下來了,這是由於他專一;喜歡道義的人很多,但是隻有舜的流傳了下來,這是由於他專一;倕製造了弓,浮遊創造了箭,而隻有後羿精於射箭;奚仲創造了車,乘杜首先用馬駕車,而隻有造父精於駕車。從古至今,沒有誰是由於一心兩用而能事業專精的。曾子說:“看著打拍子的小棍,心裏想著可以用它來打老鼠,怎麼能和我一起唱好歌呢?”
【原文】
空石之中有人焉,其名曰般。其為人也,善射以好思。耳目之欲接,則敗其思;蚊虻之聲聞,則挫其精。是以辟①耳目之欲,而遠蚊虻之聲,閑居靜思則通。思仁若是,可謂微乎?孟子惡敗而出②妻,可謂能自強矣,未及思也。有子惡臥而焠掌,可謂能自忍矣,未及好也。辟耳目之欲,可謂能自強矣,未及思也。蚊虻之聲聞則挫其精,可謂危矣,未可謂微也。夫微者,至人也。至人也,何忍?何強?何危?故濁明外景,清明內景。聖人縱其欲,兼其情,而製焉者理矣。夫何強?何忍?何危?故仁者之行道也。無為也:聖人之行道也,無強也。仁者之思也,恭;聖人之思也,樂。此治心之道也。
【注釋】
①辟:同“避”。②出:遺棄,使出。
【譯文】
石洞之中有一個人,叫做觙。他為人喜歡猜謎語而又喜歡思考。如果耳朵和眼睛受到外物的影響,就會破壞他的思考;聽到蚊蟲的聲音,就會妨礙他聚精會神。所以避開影響耳朵眼睛的外物,遠離蚊蟲的騷擾,獨居一處靜坐思考才會思想明白。如果思考“仁”也像這樣,是否就是達到精微的地步呢?
孟子厭惡敗壞了自己的名聲而休了妻子,可以算得上自強了,但是不能說思考得夠多了。有若在看書的時候害怕睡著,用火來烤手掌,可以說達到自我控製了,但還沒能達到愛好仁德的地步。避開眼睛和耳朵的影響,算得上自強了,但是還沒有思考得夠多。聽到蚊蟲的聲音就不能聚精會神,可以說達到自我警惕的程度了,但是還不夠精微。能夠達到精微的地步的人就是最完美的人了。最完美的人,多麼自製,多麼自強,多麼自我警惕!所以朦朦朧朧的微光在外,清清楚楚的光亮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