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不要敗在說話上(1)(1 / 3)

在生活中,與人交流是避免不了的,說什麼、怎麼說,什麼話能說、什麼話不能說,都是需要“心眼”的。很多時候,有些人吃虧就是因為沒能管住自己的嘴巴。

1.人人都需要好口才

成功大師卡耐基曾說:“人才未必有口才,而有口才者肯定是人才!”

有一副好口才是成功的快捷方式,當你擁有這種才能時,你的能力也將使你備受矚目,鶴立雞群。相反,一個有學問而沒有口才的人,和人討論時就有點難於應付,這樣會在無形中損失很多有利條件。

往往有許多人,在繁忙的人事接觸中,覺得別人說話對自己似乎像一種威脅,實際上,這隻不過是自愧自己的口才不如別人而已。自己理由充分,而別人盡講歪理,但因為自己口才拙劣,反而被別人辯得無地自容,這樣的事例是很多的。古語所雲:“三寸不爛之舌。”就是讚譽這些能言善辯之人的。比如,曆史上諸葛亮“舌戰群儒”和“罵死王朗”就是兩件著名的以口才爭辯所獲得的輝煌戰果。

在這裏,我們雖不可能去做辯士或說客,但我們必須明白,一個人的一生,不外乎就是“言語”和“動作”,即說話和辦事。我們不能終身不說話,一切人情世故,大多掌控在說話當中。我們的話說得好,小則可以歡樂,大則可以興國;我們的話說得不好,小則可以招怨,大則可以壞事。所以古人說:“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

當然,思維是口才的基礎,口才是思維的表達,能說會道的人一般都頭腦聰慧、思維敏捷。少數人的口才可以說是出於天生,但多數人的口才卻是出自勤於訓練的結果。口才與思維的訓練是相互促進的,要使自己更聰明,使自己成為一個活躍的人,使自己能獲得成功,應多多訓練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一個當眾不敢說話的人,最大的原因就是由於“心理作祟”的緣故。

當然,一個胸無點墨的人,也不可能在說話中都能做到應對如流。因為“學問”是一個利器,有了這個利器,一切才有可能迎刃而解。你雖不能對各種專門學問皆作精湛的研究,但那些所謂的常識卻是必須具備的。有了一般的常識,倘若能巧妙地運用起來,足以應付與任何人作十分鍾的興趣談話。這就需要多讀書、多看報、多關注世界的動向,比如國內的建設情形、科學界的新發明新發現、世界各地的地方特點或人物的特性,以及藝術新作、時髦服飾、電影戲劇作品等,以此來豐富自己的知識。

語言是思想的外殼,語言的力量能夠溝通世界上最複雜的信息網絡——人的心靈。在職場上、商場上有“先聲奪人”、“一諾千金”的說法;在政界有“金口玉言”、“一言定升遷”之語;在文化界有“點睛之筆”、“破題妙語”之論;在生活中也常有“生死榮辱係於一言”之說;……可見,在現代社會的激烈競爭中,對於一個有實力的人而言,是否能說、是否會說,這都會直接影響著我們事業的成敗與否。

也許,你曾聽說過這樣一句話:“未來的中國,是會說話人的天地,讓不會說的人走開!”的確就是這樣!

2.不要敗在說話上

曾看過一段笑話,是這樣的:

有一個業務員,花了整個上午時間,憑著三寸不爛之舌,在他的循循誘導下,客戶對他推薦的汽車很是滿意。於是,客戶想進一步檢測完製冷設備後就進行交易。

當業務員啟動汽車的冷氣時,他洋洋得意地對客戶說:“對嗎?這車的冷氣很強勁,某市曾發生此類車的冷氣凍死人事件……”

客戶未等他說完,連逃帶跑就走了。

上世紀80年代,吉林市某皮鞋廠麵向社會招聘廠長。在招聘會上有三位投標人講述了自己的治廠方案,並由會上的代表當場提問,投標人當場答辯。

出人意料之外的是,38歲的吉林市委政策研究室副處長,已有兩個孩子的女幹部孫吉榮一舉中標,榮任廠長。這個最終的結果,是與其宏大的滔略和雄辯的口才分不開的。在這裏,我們首先且看看她是如何巧妙答辯的。

在答辯會上,孫吉榮剛講述完自己的方案,一年輕人便立刻發問:“你是個外行,到皮鞋廠靠什麼治廠?怎樣調動起大家的積極性?”

孫吉榮毫不猶豫地說:“論做皮鞋,我確實是外行,但論管理企業我卻不認為自己是外行,何況我們廠還有那麼多懂管理的幹部和技術高明的老工人,有占全廠職工70%以上的朝氣蓬勃勇於上進的年輕人。我上任後,把老師傅們請回來,把年輕人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安排好,讓每個人都幹得有勁,把工廠當成自己的家。”

孫吉榮的回答剛結束,全場便響起了熱烈掌聲。

這時,一位鞋廠的女工又提問:“咱們廠不景氣,去年一年沒發工資了,我要求調走,廠長還卡住不放,你上任能放我走嗎?”

聽完女工的問題,孫吉榮反問:“你要求調走,不就是因為廠子辦得不好嗎?如果廠子辦好了,我相信你就不會想走了,如果我來當廠長,請你留下來看半年再調動也不遲。”這一席話又博得了滿場的掌聲。

一位年輕幹部問他:“現在是黨政分開,機構精簡,你當廠長後要裁掉多少人?”

孫吉榮答道:“我認為關鍵是因為“事兒少”,所以科室的人員顯得過多。我來了以後,不是裁員而是要不斷擴大業務、發展其他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