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命是從是討好上司的法寶
商鞅在政治上投秦王所好,所以很快便飛黃騰達。這種人在春秋戰國時期特別多,後代也沒有絕跡。在官場上有這麼一種人,能適應各種差異甚大的主子、上司和完全不同的政治環境和氣候,他們如同變色龍一樣,根據上司的口味不斷改變著自己的政治主張、傾向,因而總能春風得意,人們稱這種人為“代代紅”、“代代香”。他們便頗有點商鞅的流風餘韻,但像商鞅那樣成就了一番大事業的並不多,絕大多數隻是一些小角色。
漢元帝劉爽上台後,將著名的學者貢禹請到朝廷,征求他對國家大事的意見,這時朝廷最大的問題是外戚與宦官專權,正直的大臣難以在朝廷立足,對此,貢禹不置一詞,他可不願得罪那些權勢人物,隻給皇帝提了一條,即請皇帝注意節儉,將宮中眾多宮女放掉一批,再少養一點馬。其實,漢元帝這個人本來就很節儉,早在貢禹提意見之前已經將許多節儉的措施付諸實施了,其中就包括裁減宮中多餘人員及減少禦馬,貢禹隻不過將皇帝已經做過的事情再重複一遍,漢元帝自然樂於接受,於是,漢元帝便博得了納諫的美名,而貢禹也達到了迎合皇帝的目的。
《資治通鑒》的作者司馬光對貢禹的這種作法很不以為然,他批評說:“忠臣服事君上,應該要求他去解決國家所麵臨的最困難的問題,其他較容易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應該補救他的缺點,他的優點不用說也會得到發揮。當漢元帝即位之初,向貢禹征求意見時,他應當先國家之所急,其他問題可以先放一放。就當時的形勢而言,皇帝優柔寡斷,讒佞之徒專權,是國家急待解決的大問題,對此貢禹一定不提。恭謹節儉,是漢元帝的一貫心願,貢禹卻說個沒完沒了,這算什麼?如果貢禹不了解國家的問題,他算不上什麼賢者,如果知而不言,罪過就更大了。”
司馬光不明白,古代的帝王在即位之初或麵對某些較為嚴重的政治危急期間,時常要下詔求諫,讓臣下對朝政或他本人提意見,表現出一副棄舊圖新、虛心納諫的樣子,其實這大多是一些故作姿態的表麵文章。有一些實心眼的大臣卻十分認真,不知輕重地提了一大堆意見,這時常招來忌恨,埋下禍根,早晚會招來帝王的打擊報複。但貢禹卻十分精明,專揀君上能夠解決、願意解決、甚至正在著手解決的問題去提,而回避重大的、急需的、棘手的問題,這樣避重就輕,避難從易,避大取小,既迎合了上意,又不得罪人,表明他做官的技巧已經十分圓熟老道了。
學會長眼色,察顏觀色是捧場至關重要的基本功。要投其所好,及時變色,不知道上頭的心理和意圖,說不定會拍錯了馬屁,“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我國舊社會官場之上,都是一個比一個長眼色,善變色。
唐高宗李治將要立武則天為皇後,遭到了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一大批元老重臣的反對。一天,李治又要召見他們商量此事,褚遂良說:“今日召見我們,必定是為皇後廢立之事,皇帝決心既然已經定下,要是反對,必有死罪,我既然受先帝的顧托,輔佐陛下,不拚一死,還有什麼麵目見先帝於地下!”
李責力同長孫無忌、褚遂良一樣,也是顧命大臣,但他看出,此次入宮,凶多吉少,便借口有病躲開了;而褚遂良由於當麵廷爭,當場便遭到武則天的切齒斥罵。
過了兩天,李責力單獨謁見皇帝。李治問他:“我要立武則天為皇後,褚遂良堅持認為不行,他是顧命大臣,若是這樣極力反對,此事也隻好作罷了!”
李責力明白,反對皇帝自然是不行的,而公開表示讚成,又怕別的大臣議論,便說了一句滑頭的話:“這是陛下家中的事,何必再問外人呢!”
這句回答真是巧妙,既順從了皇帝的意思,又讓其他大臣無懈可擊。李治因此而下定了決心,武則天終於當上皇後。反對過立她為皇後的長孫無忌、褚遂良都遭到了迫害,隻有李責力官運一直亨通。
學會維護領導的尊嚴
領導尤其愛麵子,很在乎下屬的態度,以此作為考驗下屬對自己尊重不尊重、好不好領導的一個重要標準。
一般地講,領導者的麵子在下列幾種情況下最容易受到傷害,必須多加注意。
(1)領導出現失誤或漏洞時,害怕馬上被下屬批評糾正。有的人直言快語,肚子裏放不住幾句話,發現領導的疏漏就沉不住氣。某公司召開年終總結大會,主任講話時出了個錯,他說:“今年本公司的合作單位進一步擴充,到現在已發展到46個”。話音未落,一個下屬站起來,衝著台上正講得眉飛色舞的主任高聲糾正道:“講錯了!講錯了!那是年初的數字,現在已達到63個”結果全場嘩然,主任羞得麵紅耳赤,情緒頓時低落下來,他的麵子頓時被這一句突如其來的話丟得幹幹淨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