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瑞明確目標獲得成功
積極的人生就像在不斷地攀登崇山峻嶺,雖然有失足的危險,但隻要戰勝了這些困難,就可以不斷有新的發現,到達更高點。
拿破侖?希爾講過一個案例,很多年前,在一次舞會上,有一個叫阿瑟?穆瑞的年輕人,左顧右盼,坐立不安。原來他發現了一位漂亮的小姐,他很想邀她共舞,但卻猶豫不決,因為他知道自己的舞跳得並不好。
思考再三,他終於鼓足了勇氣,請那位小姐跳舞,小姐欣然應允。然而跳了幾分鍾,那位小姐就不耐煩了,她埋怨穆瑞舞跳得太差,像個笨拙的卡車司機。
很多人要是經受了這種恥辱,一定覺得受夠了,再不會也不敢去邀請那些高傲的小姐共舞,看看電視或者是坐在家裏發呆都要比遭人的白眼好受得多。
然而穆瑞居然沒有因此而消沉和喪失勇氣,反而更加熱衷於跳舞,並且跳了很多年,後來成為了家喻戶曉的現代舞蹈家。到他1991年去世為止,全世界共有百餘家舞蹈學校以他的名字命名,他還曾連續11年在電視上示範,教所有人跳舞。
穆瑞之所以能在跳舞上堅持下去,並且最終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因為他有強烈的動機——一定要學會自己喜歡的跳舞,同時也為了挽回自尊。有動機才能有行動,有行動才能發現自己的潛能,才能取得成功。
穆瑞的故事顯示了態度和動機的重要性:態度和動機是並行而來的,對一件事的態度是熱情還是冷漠,取決於做這件事的動機是否強烈。隻有在對事情有明確的目標時,才能熱切地、全身心地投入到這件事中,才能充分體會、把握和完成這件事。
明確自己的發展目標
魯迅、郭沫若原來都是學醫的。作為醫生,他們並不出類拔萃,後來改搞文學,結果都成了文壇巨人。如果當時他們堅持學醫,那就很可能埋沒自己的才能。
俄國戲劇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排練一場話劇的時候,女主突然因故不能演出。他實在找不到人,隻好叫他的大姐來擔任這個角色。他的大姐以前隻是幹些服裝準備之類的事,現在突然演主角,由於自卑、羞怯,排練時演得很差,這引起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不滿了鄙視。一次,他突然停止排練,說:“如果女主角演得還是這樣差勁,就不要再往下排了!”這時,全場寂然,屈辱的大姐久久沒說話。突然,她抬起頭來,一掃過去的、自卑、羞怯、拘謹,演得非常自信、真實。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用“一個偶然發現的天才”為題記敘了這件事,他說:從今以後,我們有了一個新的大藝術家……斯拉夫斯基不叫他大姐試一試,如果不是他大發雷霆,使他大姐受到刺激,沒有這一切偶然因素促成幹雜務的他大姐參加排練,一位戲劇表演家就一定會被埋沒了。
對於科學人才來說,也有許多自我埋沒的現象。愛因斯坦大學時的老師佩爾內教授有一次嚴肅地對他說:“你在工作中不缺少熱心和好意,但是缺乏能力。你為什麼不學醫、不學法律或哲學而要學物理呢?”幸虧愛因斯坦深知自己在理論物理學方麵有足夠的才能,沒有聽那個教授的話。否則,也許我們的物理科學就不會像今天這樣了。
科學的門類不同,需要的素質與才能也不同。比如:做一個傑出的臨床醫生,必須具有很好的記憶力;研究理論物理學,抽象思維能力不可少;一個數學家沒有必要一定具備實際操作、設計和做實驗的能力,雖然這種能力對於一個化學研究者來說是必不可少的;而天文學主要是一門觀察科學,需要很好的觀察能力,濃厚的興趣和長久細致進行觀察的毅力。人的興趣、才能、素質也是不同的。如果你不了解這一點,沒有能把自己的所長利用起來,你所從事的行業需要的素質和才能正是你所缺乏的,那麼,你將會自我埋沒。反之,如果你有自知之明,善於設計自己,從事你最擅長的工作;你就會獲得成功。
這方麵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達爾文學數學、醫學呆頭呆腦,一摸到動植物卻靈光煥發……”阿西莫夫是一個科普作家的同時也是一個自然科學家。一天上午,他坐在打字機前打字的時候,突然意識到:“我不能成為一個第一流的科學家,卻能夠成為一個第一流的科普作家。”於是,他幾乎把全部精力放在科普創作上,終於成了當代世界最著名的科普作家。倫琴原來學的是工程科學,他在老師孔特的影響下,做了一些物理實驗,逐漸體會到,這就是最適合自己幹的行業,後來果然成了一個有成就的物理學家。
一些遺傳學家經過研究認為:人的正常的、中等的智力由一對基因所決定。另外還有5對次要的修飾基因,它們決定著人的特殊天賦,起著降低智力或升高智力的作用。一般說來,人的這五對次要基因總有一兩對是“好”的。也就是說,一般人總有可能在某些特定的方麵具有良好的天賦與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