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史思丁開始認真地研究和思考逐個問題。史思丁也覺得將兩家公司合並大有宏圖可展。於是,第二次會晤時,他們首先認真討論的問題就是那規模宏大的合並事業。兩家首腦一拍即合,很快巴頓奧斯本合股公司成立了。
原來,約漢斯采用的這個策略是一個心理製勝的老謀略,在許多年前拿破侖曾運用過,那就是“依照對方的感覺而引起談判”。
約漢斯隻是不留絲毫痕跡地說明了一個要點,接著又很輕鬆地以微微一笑混了過去。這就引起了對方的深思。其實,約漢斯的目的隻有一個:即他要在自己正式提出建議之前,給對方流露出自己的觀點來,使對方有充分的機會考慮他的建議。
別人對於一個新的主意將作何反響,是我們一下子難以預知的,最多我們也隻能作一個大致的估計。但是,如果我們按照這種估計行事,一定會有很大風險,而且容易上當失敗。
前麵我們不是說過約漢斯所采用的是拿破侖的老策略嗎?那麼拿破侖是如何應用他的策略去滿足他的欲求的呢?事情是這樣的:拿破侖在愛爾福與俄皇見麵的時候,想娶一位俄國公主為妻,以承受他的新皇位。當時,拿破侖也是用間接法來表示他的意思的。拿破侖對俄皇說,他需要愉快的體息和甜蜜的安慰,需要家庭和孩子。而他目前的妻子比他年長10多歲。接著他又請俄皇原諒,要俄皇寬恕他不是時機地向他發泄了胸中的苦悶和煩惱。話說到此,拿破侖停頓了一會,然後又說:“哦,真對不起,我想現在差不多是進早餐的時候了。”於是,他向俄皇道別。
後來《拿破侖傳》的作者盧特維奇寫道:“這是何等妙的策略呀!他能夠在早餐以前,道出一個含意獨特的話題,使他可以在對這個話題作更進一步的討論以前,就找到了避開的機會。而將這個話題變作俄皇的想法,真是聰明絕頂。”
富蘭克林在費城的時候,也是運用這種謀略去實現他的許多計劃的。他一點也不假借官場上的勢力,隻是憑借這種手法,便在費城裝置了電燈及組辦了警察組織、建立了費城大學及美國哲學學會。
富蘭克林在辦每件事之前,他總是先在一個適當的會議上宣講他的主意,或是事先在報紙上發表他的計劃。如果這樣做後所得的反響微弱,他便將這一章劃暫時擱置起來。然後,再慢慢地、小心地設法向那些他所希望借助的人表露自己的觀點。
但凡有才幹的人,當他們對付一些新人或者新的問題的時候,他們並不著急,而是十分謹慎、小心的緩慢。
史密斯在紐約下議院裏的時候,主張初入議院應“沉默三年”,用意亦是如此。他的上司福萊曾經說:史密斯是小心謹慎地等待著,直至他對於他自己有了十分的把握、對於新的環境完全熟悉了解之後,他才顯出身手,一鳴驚人。
所以,我們時常發現許多成功的人,在實施一項計劃和行動之前,必費盡心思去考察別人是讚同還是反對,進而引人入自己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