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裏,我們不僅看到了袁盎和楚王的寬宏大度,遠見卓識,也可以洞悉他們駕馭部下的高超藝術。
無獨有偶。公元199年,曹操與實力最強大的北方軍閥袁紹相拒於官渡,袁紹擁眾十萬,兵精糧足,而曹操兵力隻及袁紹的十分之一,又缺糧,明顯處於劣勢。當時很多人都以為曹操這一次必敗無疑了。曹操的部將以及留守在後方根據地許都的好多大臣,都紛紛暗中給袁紹寫信,準備一旦曹操失敗便歸順袁紹。
相拒半年多以後,曹操采納了謀士許攸的奇計,襲擊袁紹的糧倉,一舉扭轉了戰局,打敗了袁紹。曹操在清理從袁紹軍營中收繳來的文書材料時,發現了自己部下的那些信件。他連看也不看,命令立即全部燒掉,並說:“戰事初起之時,袁紹兵精糧足,我自己都擔心能不能自保,何況其他的人!”
這麼一來,那些動過二心的人便全部都放了心,對穩定大局起了很好的作用。曹操的這一手的確十分高明,它將已經開始離心的勢力收攏回來。不過,沒有一點氣度的人是不會這麼幹的。
要顯示用人不疑的氣度中國古代有一個故事,說是一位大將軍率兵征討外虜,得勝回朝後,君主並沒有賞賜很多金銀財寶,隻是交給大將軍一隻盒子。大將軍原以為是非常值錢的珠寶,可回家打開一看,原來是許多大臣寫給皇帝的奏章與信件。再一閱讀內容,大將軍明白了。原來大將軍在率兵出征期間,國內有許多仇家便誣告他擁兵自重,企圖造反。戰爭期間,大將軍與敵軍相持不下,國君曾下令退軍,可是大將軍並未從命,而是堅持戰鬥,終於大獲全勝。在這期間,各種攻擊大將軍的奏章更是如雪片飛來,可是君王不為所動,將所有的進讒束之高閣,等大將軍回師,一齊交給了他。大將軍深受感動,他明白:君王的信任,是比任何財寶都要貴重百倍的。
這位令後人扼腕稱讚的君王,便是戰國時期的魏文侯,那位大將軍乃是魏國名將樂羊。
這樣的事,在東漢初年又依樣畫葫蘆似的重演了一次。馮異是劉秀手下的一員戰將,他不僅英勇善戰而且忠心耿耿,品德高尚。當劉秀轉戰河北時,屢遭困厄,一次行軍在饒陽滹沱河一帶,彈盡糧絕,饑寒交迫,是馮異送上僅有的豆粥麥飯,才使劉秀擺脫困境;還是他首先建議劉秀稱帝的。他治軍有方,為人謙遜,每當諸位將領相聚,各自誇耀功勞時,他總是一人獨避大樹之下。因此,人們稱他為“大樹將軍”。
馮異長期轉戰於河北、關中,甚得民心,成為劉秀政權的西北屏障。這自然引起了同僚的妒忌。一個名叫宋嵩的使臣,四次上書,詆毀馮異,說他控製關中,擅殺官吏,威權至重,百姓歸心,都稱他為“鹹陽王”。
馮異對自己久握兵權,遠離朝廷,也不大自安,擔心被劉秀猜忌,於是一再上書,請求回到洛陽。劉秀對馮異的確也不大放心,可西北地區卻又少不了馮異這樣一個人。為了解除馮異的顧慮,劉秀便把宋嵩告發的密信送給馮異。這一招的確高明,既可解釋為對馮異深信不疑,又暗示了朝廷早有戒備。思威並用,使馮異連忙上書自陳忠心。劉秀這才回書道:“將軍之於我,從公義講是君臣,從私恩上講如父子,我還會對你猜忌嗎?你又何必擔心呢?”
說是不疑,其實還是有疑的,有哪一個君主會對臣下真的信任不疑呢?尤其像樂羊、馮異這樣位高權重的大臣,更是國君懷疑的重點人物,他們對告密信的處理,隻是作出一種姿態,表示不疑罷了,而真正的目的,還是給大臣一個暗示:我已經注視著你了,你不要輕舉妄動。既是拉攏,又是震懾,一箭雙雕,手腕可謂高明。
上司和下屬之間很容易產生誤解,形成隔閡。一個有謀略的政治家,常常能以其巧妙的處理,顯示自己用人不疑的氣度,使得疑人不自疑,而會更加忠心地效力自己。然而,要真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一般的人才,都非等閑之輩,能力與野心是同在的,也很容易受到上司的懷疑。作為上司,應該具有容人之量,既然把任務交代給了下屬,就要充分相信下屬,放權放膽讓其有施展才能的機會,隻有這樣,才能人盡其才。
當然,發現了下屬真的產生反叛之心,並非忠耿之士,那就要毅然采取果斷行動,將其產除而後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