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5章 神秘之旅(1 / 3)

姚聖娜回到旅館。

她有些累。

輕輕的推開門,白色的牆壁上,刻畫著紅紅綠綠的具有藏族特色的花紋。

柔美的紗帳,被風吹的洋洋灑灑。

姚聖娜重重的躺到床上,感覺這幾個月來發生的一切都是夢境。

真希望一覺醒來,自己還是以前的姚聖娜。

第二天醒來,卓瑪帶領姚聖娜和趙明宇去了東印經院。

雪城印經院建於公元17世紀,建築麵積760平方米。因為麵積不大,使用不久便改做它用,主體建築仍保存原有風貌。設《西藏書法藝術展》、《藏文書法用具展》,滾動播放藏紙製作工藝電視短片,演示刻板、印刷和裝訂的全過程並提供互動服務。

卓瑪對一旁的姚聖娜說:“待會你可以去學著做一下藏紙。”

姚聖娜微微一笑,並沒有做什麼回答。

卓瑪指著一間書房說:“藏文書法有著悠久的曆史,是祖國藝術寶庫中的瑰麗珍品。藏文文房用品作為記錄、傳播、交流西藏曆史文化的重要載體,藏文文房用品與藏文的使用相伴而生,種類豐富,特色濃鬱。筆、墨、藏紙、墨水瓶、印章、速記板、削筆刀、筆筒、印泥等不一而足,僅書寫用的墨水.在吐蕃時期就達七、八種之多,其書寫用具或鎦金錯銀,或鑲珠綴玉,或質樸而實用,或雍容而華貴,或置於幾案,或隨身攜帶,在諸多用品中尤以竹筆、藏紙,印章最具特色堪稱藏文文房之寶。”

趙明宇看出姚聖娜有些不開心,這幾天姚聖娜很少與自己交談,總是在回避著什麼。幫不上姚聖娜的忙,趙明宇心裏也很難受。

卓瑪對姚聖娜的情緒波動,毫無察覺。

走到印刷室,卓瑪又介紹道:“印刷技術自唐代從內地傳入西藏後,與本地雕版工藝相結合,在促進西藏曆史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雕刻印版所用的木料,都是秋天采伐剛落葉的樺樹,經過水煮、烘幹、刨製等工序,製成兩麵都光滑平整的木板,然後,在木板上刻上藏文。印版刻好後,經過校工校對正確無誤就可以啟用印刷了。木雕印刷不朽不損,光潔細膩,可以長期使用。雕版印刷在西藏文化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它起了推動西藏文化發展和繁榮的作用,也起著保留文化遺產和文化交流的作用。”

下午,卓瑪又帶姚聖娜和趙明宇去了五座院。

五座院建築總麵積1020平方米,是布達拉宮二期維修中對五座小型連體建築的統稱。分別是貴族平措熱旦府邸、那洛院(官員住宅)、噶爾本寧巴院(宮廷樂隊負責人住宅)、貢塘達熱(馬廄管馬員住宅)和尼熱那院(農奴居所)。現將此處大部辟為唐卡、金屬加工、毛紡織和布藝等傳統手工藝技法演示點,展示西**特而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民間藝術文化。

遊覽完了五座院,姚聖娜想到街上走走。

走著走著,姚聖娜看見了一張張精美的唐卡。

姚聖娜指著唐卡,對卓瑪說:“這是什麼?”

卓瑪拿起一張唐卡,對姚聖娜說:“這是唐卡。是一種工藝。唐卡為藏文音譯,是一種以錦緞、布麵和紙麵作為材料,以彩繪、版印、刺繡、織錦、貼花(堆繡)、緙絲等多種工藝表現的卷軸畫。唐卡繪畫是西藏最具代表性的藝術門類之一,其表現題材廣泛,除宗教外還包括大量的曆史和民俗內容,所以唐卡又被稱作是了解西藏的“百科全書”。”

“哦……”姚聖娜隨便挑了一張,買了下來,準備留做紀念。

卓瑪想起了其他藏族工藝,於是對姚聖娜一一介紹:“我們藏族還有金屬工藝。西藏金屬工藝曆史悠久、工藝精美、種類繁多。主要工藝有鑄造、雕刻和鍍金三種。紡織工藝也很悠久。藏族的毛紡織技術有著悠久的曆史,名揚海外。西藏盛產牛羊毛和絨,藏羊毛有著纖維長、彈性好、質地柔軟、保暖性強等特點。毛織品種類豐富,色彩豔麗、工藝精美,具有濃鬱的民族特色。毛織品主要有氆氌、藏被、仲絲(藏毯)、圍裙和背包等。除了紡織工藝,還有布藝。藏族的布飾技藝精湛、裝飾繁麗,集文化、藝術、審美、實用為一體。布飾上的紋飾構圖對稱、布局整齊,紋樣以單獨、邊飾等形式靈活組合,顏色層次分明,豐滿大氣,極具民族特色,是體現藏族人民審美觀、文化觀的重要載體。”

姚聖娜的右手輕輕的搓揉著剛才買的唐卡,思緒早就飄到了千裏之外。

第二天一早,卓瑪就帶姚聖娜和趙明宇去了劄達。

進入劄達,首先看到了象泉河兩岸土林環繞.真是美不勝收。

“姚聖娜你看,這裏的土林巧奪天工,蜿蜒曲折數十裏。有的形似佛塔,有的形似廟宇,有的形似碉樓…如果你事先並不知道是天工造化,那麼你定會驚訝,是何人、在何時修建了如此氣勢恢弘的城堡?又是因為什麼成為今日的廢墟?”卓瑪激動的說。

其實,劄達土林是經流水侵蝕而形成的特殊地貌,在地質學上叫河湖相,成因於百萬年的地質變遷。朗鐵藏布(象泉河)流域原係上新世古湖盆,湖盆由被朗欽藏布所切穿的5個小湖盆(薑葉馬、達巴、劄達、香孜、曲鬆)組成。各湖盆中均有厚層的上新世湖相沉積,曾在沉積層中發現上新世古長頸鹿化石。劄達縣附近沉積層厚達80。米,主要是灰黃色粉砂岩,質地較鬆散,經流水侵蝕後地形破碎。由於層理幾乎完全水平,叉處於幹旱氣候條件下,河岸階地亦甚明顯,現在深厚的灰黃色粉砂湖相沉積已被朗欽藏布及其支流切割,形成外貌酷似黃土地區,但比黃土地區更為壯觀,規模空前的土林地區。由於不同岩石的差異侵蝕,常常形成形態奇特的岩壁和微地貌。結構致密而堅實的砂岩和礫岩常常成為粉細砂岩和黏土岩的保護層,或平鋪於岩壁的頂部,或突出於岩壁之上,與軟岩層交互,組成雄偉挺拔,奇特多姿的古城堡、古城牆、塔林等形態,是古格獨特的地理景觀,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

在高原迷幻光影的襯托下,這裏宛若神話世界。在高而平的山脊之下,嚴整的山體有的宛若一字排開的羅漢.有的酷似鱗次櫛比的城堡,與美國西部的科羅拉多大峽穀有異曲同工之處。在朝霞和夕陽的映照下,山紋明暗有致,色調金黃t生動富麗。縣城邊的象泉河和土林絢麗異常。河邊的陀林及附近廢圮的佛塔在暮色之中神秘而莊嚴。這一帶的土林中有多處早期人類洞窟遺址。還有廣泛分布的岩畫,有人據此認為,苯教傳說中象雄古國的都城瓊隆俄卡就在今阿裏劄達境內的瓊隆地方。

趙明宇看著岩畫,想起了在電影裏見過的埃及的象形文字。

“現在映人我們眼簾的是紮什倫布寺高大而美麗的輪廓,金頤紅牆,高低錯落重樓疊宇,燦爛輝煌,與尼色日南坡融為一體,真是壯觀極了,神秘極了。”卓瑪一直情緒高昂。

晚上,姚聖娜躺在旅館的床上,手裏拿著一本藏族指南。

書本翻到了講述紮什倫布寺。

清朝駐藏大臣和琳寫過讚美紮什倫布寺的詩:

塔鈴風動韻東丁,

一派生機靜空生。

山吐濕雲癡作雨,

水吞活石怒為聲。

意思是說,紮什倫布寺殿塔上的鈴在風中悠然作響悅耳動聽,從寺中遠望日喀則年楚河穀一派生機,而身處寺中靜感從空中油然而生,怡靜安謐,空中雲彩從山坳緩緩吐出,雲彩堆積濃密如霧雨,扶靜中忽生水吞恬石的怒聲。

為了使大家對紮什倫布寺有一個全麵的了解,在這裏先介紹一下紮什倫布寺的曆史和基本概況。

紮什倫布寺是****六大名寺之一,意為“須彌福壽”寺。建築麵積達30萬平方米,是後藏最大的寺院。1447年9月,由宗喀巴的第八弟子、一世**根敦珠巴在帕竹政權的資助下修建的。他也是第一個把****傳到後藏去的人。公元1600年,四世**羅桑確吉受紮什倫布寺之邀,擔任了該寺第16任法台。自此,紮什倫布寺成為曆代**額爾德尼的駐錫地。後經曆代**不斷擴建,紮什倫布寺才逐步成為鍋佛高聳、金碧輝煌,雕刻精美、壁畫生輝的宏偉建築,並成為後藏地區政治盔濟、文化和宗教的中心。

紮什倫布寺整體建築麵南偏東,依照****經學院傳統的建築布局,以中心為殿堂,整個建築分**拉章(寢官)、堪布會議廳(後藏行政機構)、四大紮倉(經學院)和靈塔殿、曬佛台等。總計有56座經堂,236間房屋。

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講經場,地麵用喜馬拉雅山麓的片石鋪成,有600平方水,是曆世**給僧俗講經說法及僧侶立宗論辯的場所。圍牆上有千佛鑿像,佛像穴居洞壁,形狀千姿百態,真有一種靜坐修行悟道的濃厚氣氛。

穿過廣場我們便到了措欽大殿,它位於紮什倫布寺中心,是全寺最為古老的建築之一。始建於1447年,至1459年落成,可容曾眾3800人。是全寺法事話動的重要場所,大殿中央供奉有**大師的寶座,揭開覆蓋的黃緞,顯露出一個精雕細刻、莊嚴精美的寶座。經堂上懸掛著近百幅唐卡,其中清代唐卡《無量壽佛淨土圖》描繪了重重疊疊的瓊樓琳官,空中天女散花舞姿翩翩,無量壽佛端坐中央蓮台上說法,座下天樂齊奏、祥雲星瑞,展示了西方極樂世界所特有的“最高神仙福分”。建寺以來已有18位**、**轉世,唐卡所繪為曆世**、**生平事跡,畫麵清也巧潤,構圖明快,妙筆飄逸。大經堂四周牆上還有許多古老壁、蠶豆大的鑽石、300顆珍珠,以及上千粒珊瑚、琥珀、綠鬆石鑲嵌的。整尊佛像用去黃金278公斤、紫銅11.5萬公斤。

這尊世界上最大的銅佛像,所穿袈裟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據史書記載,強巴佛曾更換過三次袈裟,第一次是1904年,第二次是1957年。如今這件袈裝是1985年10月由四川阿壩州的活佛阿旺羅桑出資,從各地請了六名有經驗的裁縫趕了一個半月製成的,共用綢緞3100米,絲線18公斤,各類花邊和綴飾不計其數。這件精美絕倫的袈裟穿在強巴佛巨大的佛身上,使整個殿堂焙熠生輝。壁內四壁上有以紅底金線描繪的千尊彌勒像。左壁上還繪有宗瞎巴師徒三尊佛像。我們現在沿著主尊座基轉經一圈後,就要離開丈殿,這麵牆上繪有格魯派本尊密集金剛和大威德金剛像。他們旁邊分別是阿底峽、仲敦巴以及鄂.勒白喜繞等噶當三祖師像。

紮什南捷。這是五世至九吐班撣合葬靈塔祀殿。近年來,在黨中央的親切關懷下,被毀的第五世至第九世**的靈塔祀殿,得到大規模的修複。1985年起由國家撥專款780萬元,黃金217.7斤,白銀2000斤、紫銅11277.5斤,水銀1330斤,寶石、珍珠適量以及大量建材,修複了該塔。十世**大師親自主持了修複工作,1989年初,該殿竣工後舉行了盛大的開光典禮,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第十世**大師在主持開光大典期間不幸圓寂。

紮什南捷總麵積為1933平方術,高33.17米。屋頂用紫銅鎏金覆蓋,用法輪、金羊裝飾的小金頂錯落有序,金光映日。上鏤空睢刻有龍、風、飛天和“堆經”,雕飾華美,造型端莊。四壁滿繪壁畫,北壁正中繪的是佛祖釋迦牟尼和其兩位上首弟子迦葉和阿難,北壁左右繪有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及兩位上首弟子賈曹傑,克主傑和噶當派祖師阿底峽及上首弟子。東壁繪有“薩迦五祖”。祀殿兩側壁上繪的是寧瑪派的三位祖師、噶舉派的瑪爾巴米拉日巴等祖師;東麵二樓回廊壁上繪的是第r世**額爾德尼?確吉堅讚的畫像,西麵壁上畫的是第九世班撣額爾德尼曲結尼瑪的畫像。靈塔高11.52米,銀包金裹嵌滿珠寶,僅包裹塔身就用黃金217.7斤、白銀2000斤,紫銅11277.5斤。塔基四方形,四個台階象征須彌山的四個階層;靈塔上有半月形、太陽形和火焰形飾物:太陽象征宇宙,火焰象征蒼天,月亮象征空氣。塔身內安裝五世到九世**的遺骨,寶瓶處安裝有九世**曲結尼瑪的塑像;底層裝有黃金豌豆粒大小各一塊、白銀馬掌兩個、各種糧食共16823.15公斤等,物品達63種之多;塔瓶下部的經書有《甘珠爾》1套,各宗教大師的傳、經論1263部,術刻印劇佛像6797張,各種類型的經書595820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