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戚景通不自欺(1 / 2)

明代著名的軍事將領、抗倭英雄戚繼光的父親戚景通,是個嚴格約束自己,自律很嚴的人,他最出名的口頭禪就是:不自欺,不自害。

正德初年,宦官劉理獨攬大權,暗地裏圖謀造反,當時戚景通正在京師服役,他長得高大魁梧、為人一身正氣,加上武藝高強、長須飄飄,貌似關羽,在京師名氣很大,深受器重。劉理覺得戚景通是個可造之才,想借機拉攏他,為自己的謀反大計效力。於是偷偷派人送給戚景通一頂席草編的大帽,和他約定:“如果你願意為劉公公效犬馬之勞,就戴上這頂帽子,劉公公擔保你榮華富貴享用不盡,從今天起你就改名為劉景通吧。”戚景通一聽此話,心裏什麼都明白了,他深知宦官劉理絕非善類,心想,劉理肯定是已生叛逆之心,妄想坐上九五之尊之位,我堂堂忠臣良將豈能懾於他的恐嚇、利誘,做出有損名節大義的事呢?思及此,戚景通毅然扔掉席帽,戴上自己的黃帽,整理行李,憤而返回老家安徽定遠。不久,劉理謀叛事敗,被下令處死,他的黨羽全部伏誅,沒有一個有好下場。鄉人聽聞此事之後,紛紛稱讚戚景通明大義、識大體,不為名利、富貴所惑,不懼怕奸人的權勢,反而保全了自身。

戚景通在做江南運糧把總時,當時有個不成文的慣例,收糧往往有“羨餘”和“留籌”兩種行為。所謂“羨餘”,就是收糧時按額定數之外多收百分之幾,這多出來的部分,一些是上交官府,顯示政績,另一些則由官吏私吞,中飽私囊。文言叫“羨餘”,百姓稱之為“耗羨”。至於“留籌”,也稱作“害籌”,就是賣籌碼。百姓交糧入官倉時,如果買進官府出售的籌碼,可以用它來抵作糧食的數量,在繳納糧食時,可以少交一部分。戚景通聽說後,堅決取締了“羨餘”,同時反對“留籌”。他告誡手下的官員說:“我戚景通一生不自欺,不自害,危害百姓的事我更是萬萬不做的。那“羨餘”是在變相地欺壓百姓我不能做。“留籌”則是害公。如果在運糧的過程中或者在交糧時糧食有損耗,就應該實事求是地上報。怎麼能千方百計地推卸責任呢?我寧願自己受到處罰,也絕對不願自欺欺人。”,他同時規定,在把糧食交到官倉結算時,如有缺欠,負責的官吏要受降級處分。

當時有個姓張的千戶為了免罪,私下裏拿了三百兩銀子去賄賂戚景通,請求寬恕。戚景通笑道:“你的好意我心領了,但是恕我不能徇私枉法。我就是因為不想欺公家、欺百姓才甘願領受朝廷的責罰,我現在怎麼能用三百兩銀子去買個‘欺’字?”不過,張千戶把缺失的糧食調查清楚,及時補上後,戚景通又立即恢複了他的官職。

後來,戚景通任大寧都司,掌印時尚缺一個金書,來安置內附的蒙古族人。戚景通見安榮處事精明,一向奉公守法、兢兢業業,就推薦了他。安榮當上金書後,心裏十分感激,親自送來百兩銀子為戚景通祝壽,戚景通目光炯炯,直視著安榮道:“我是任人唯賢,絕無私心。如果你這樣做,那就說明我不是任用賢人,而是在引薦私人了。這不是反而有損我的名節嗎?你趕快拿走吧。”安榮聽後,十分慚愧,連忙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