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書巢”博覽(1 / 1)

中國文學史上寫詩最多的人恐怕要推陸遊。他的詩集裏有九千多首作品,相當於蘇軾的兩倍,白居易的三倍。而這還僅僅是現存的數字,不包括遺失了的。據推算,陸遊一生創作的詩歌總數有將近三萬首,就以六十年創作時間來計算,平均每年五百首,每天寫一首多。

當然,我們不能光憑著一個人寫的東西多,就把他當作大文學家,看一個人的文學成就,更重要的還是在於質量,而陸遊作品的質量也是很高的,陸遊的心始終為祖國而跳動,他的筆始終為祖為而寫作,他是個傑出的愛國詩人。

陸遊,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人。陸遊從小就熱愛讀書。他的父親是藏書家,他家有書幾萬冊,經、史、子、集,應有盡有。陸遊最愛讀文學作品,特別是陶淵明、王維、李白、杜甫、岑參等人的詩。有一次他看見一本陶淵明詩集,拿來就讀,越讀越覺有味兒,從下午一直讀到晚上,飯都忘了吃。岑參的詩格調豪壯,內容多寫邊塞殺敵,他十分喜愛。有時他邊喝酒邊聽別人念詩,醉意朦朧中,似乎感到自己同岑參一道,正馳騁在抗敵的疆場上呢?選陸遊在學詩的同時開始不斷地做詩。從十二三歲起,他的詩名就漸漸為人所知了。

那個時候,正是金兵入侵、中原淪陷、民族危機深重的年代。敵人的殘暴,人民群眾的英勇鬥爭,激發了他的愛國精神。他勤學苦練,為的是挽救國家的危亡。二十歲的時候,就已經向往著“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戰鬥生活。所以一方麵學習劍法,一方麵研究兵書。他在《夜讀兵書》一詩裏寫道:“孤燈耿霜夕,窮山讀兵書,平生萬裏心,執戈王前驅。戰死士所有,恥複守妻孥。……“翻譯出來,就是:

孤零零的油燈照亮了落霜的黑夜,我在深山裏熟讀兵書,尋找打仗的竅門。

我很早就立下了馳騁萬裏的誌願,要拿起武器、奔向前線,驅逐敵人。

愛國誌士,從來就不怕犧牲,守著妻子兒女,這是可恥的行為。

…………

陸遊時時盼望著騎鐵馬、揮金戈,驅逐敵人,恢複失地。但在妥協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況下,真是“報國欲死無戰場”。他因為要求救國而遭打擊,被調來調去,做了幾任閑官。“國仇未報”,而壯士已經進入了老年?陸遊從1189年年底被罷斥,到1210年去世為止,中間除去約有一年的時間到杭州主修孝宗、光宗實錄以外,二十年的漫長歲月都是在故鄉山陰度過的。在這二十年裏,他“身雜老農間”,有時還親自到田間去勞動。他雖然遭到罷斥,而且已經老了,但並沒有忘記災難深重的祖國,他曾在《老馬行》裏寫道:“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選”然而統治者是不肯讓他去“平燕趙”的。為了排遣“報國無門”的悲憤,更為了吸取曆史經驗、尋求救國之道,他又像二十歲前後那種發憤讀書,並且給他住的房子,取了個很形象的名字:“書巢”,還寫了一副對聯:“萬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曉送流年”。

有人問他:“喜鵲在樹上結果燕子在梁上結巢。上古有個巢氏,是因為那時還不會修房子。堯帝時代,老百代也曾經結巢而居,是因為那時洪水泛濫,平地上住不成。你現在幸而有房子可以住,門啊,窗啊,牆垣啊,應有盡有,和一般人的房子一模一樣,卻偏偏叫做‘巢’,這是什麼原因呢?芽”

他回答說:“在我的房子裏,櫃子中裝的是書,麵前堆的是書,床上枕的、鋪的也是書。總而言之,一眼望去,除了書還是書。而我呢,飲食起居,疾痛呻吟,悲憂憤歎,始終和書糾纏在一起,偶然想走動走動,都被亂書包圍起來,簡直寸難行;有時我自己也笑起來說:‘這豈不是我所說的巢嗎?芽’”

客人不信,陸遊便帶他走進“書巢”看看。起初,客人被書擋住了,進不去,後來,好容易鑽進巢裏,又被書圍得水泄不通,左衝右突,還是出不來。於是哈哈大笑道:“一點頭幾也不假,像個巢,像個巢?選”

陸遊還有一間房子,叫做“老學庵”,這名字就是活到老,學到老的意思,裏麵也放了很多書,他在裏麵著書立說,曾寫了一部《老學庵筆記》。

當然,在“書巢”、“老學庵”讀書,並不可能真正排遣他的憤懣情緒。麵對“三軍老不戰,比屋阻征賦”的現實,仍然唱出了“為國憂民空激烈”的悲壯詩句。直到臨死的時候,還因“逆胡未滅心未平”,寫了一首洋溢著愛國激情的《示兒》詩:

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修身點撥

陸遊是一位愛國詩人。他之為詩人,與“愛國”中是分不開的,這是他的精神支柱,也是他的平生夙願。這其實就是說明了立誌和矢誌不移的重要性;不論自己在什麼樣的條件下,都要堅持下去;如果半途而廢,那是永遠也得不到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