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感恩在心間,責任在肩頭(2)(1 / 3)

弗蘭克引述尼采的話:“懂得為何而活的人,幾乎任何痛苦都能忍受。”有一個活下去的目的,才能增強人忍受“任何”煎熬的耐力。弗蘭克認為,真正需要的是從根本上改革我們對人生的態度。人應該認清一個事實:“真正重要的不是我們對人生有何指望,而是人生對我們有何指望。我們不該繼續追問生命有何意義,而應認清自己無時無刻不在接受生命的追問,麵對這個追問,不能以說話和沉思來答複,而該以正確的行動和行為來答複。”

人,一旦看透痛苦的奧秘,反而會把痛苦看作是值得承擔的負荷。營中自殺的人都有典型的論調:他們對生命再也沒什麼指望了。弗蘭克認為,最重要的是讓當事人了解“生命對他仍有所指望,未來仍有某件事等他去完成”。這指望或工作是他人無法取代的,它使每個人與眾不同,也使得每個人的存在有其意義。隻要知道自己有責任為某件尚待完成的工作或某個殷盼他早歸的人而善自珍重,人必定無法拋棄生命。

一次,一名不與當局同流合汙的舍監,安排了一場集體精神治療。舍監指出幾天來因病或自殺而死的許多難友,其真正的死因是在於放棄了希望,並讓弗蘭克替大家打氣。弗蘭克指出,隻要活著就有希望,一切可以重整旗鼓,畢竟一身硬骨還在,過去不管經曆了什麼,都可以成為來日的一筆資產,並引用尼采的話說,“打不垮我的,將使我更加堅強”,大好的時機有時往往乍然降臨——至少降臨到某個人身上。

弗蘭克他在集中營中的體驗證明了這一點。人不是僅僅活著,且總是要決定他的存在到底應成為什麼樣子,下一刻他到底要變成什麼。弗蘭克認為人不是事物,“人”最終是自我決定的。他要成為什麼——在天賦資質與環境的限製之下——他就成為什麼。正如在集中營這個生活實驗室與考驗場中,有些難友像個惡棍,有些卻宛如聖人。人在他自身內有兩種可能,去實現哪一種是由他自己所抉擇的,而非由情境所決定。人雖不能免於生物、心理或社會上各種條件三限製,但是麵對這些限製,人卻保有選擇的自由,自由決定要順服於它或要抵抗。人是自由的,但是責任重於自由。人有責任去實現個人生命的獨特意義,此外還要對其他事物負責,不論是社會、人性、全人類或自己等。

【智慧心語】

英國王子查爾斯曾經說過:“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你不得不去做的事,這就是責任。”人必須不斷抉擇,你要決定什麼樣的事物成為你存在的裏程碑。這就是我們對自己的責任。在心理治療領域,弗蘭克曾發明了不少心理治療技術,比如“矛盾取向法”,用以顛覆來訪者的態度。但弗蘭克指出,技術永遠不可能徹底解決問題,除非引導病人再度發現生命意義以及天賦使命。

現時代的集體心理困擾可以說是“存在空虛”。“存在空虛”是一種個人性的“虛無主義”(可解說為“生命沒有意義”),與之相應隻能用弗蘭克創始的意義治療來處理這類問題。

弗蘭克認為,存在的空虛主要的表現是無聊厭煩。從內在而言就是感到生命無意義。弗蘭克認為,不是人去問他的生命意義是什麼,而是“他”才是被問的人。每一個人被生命詢問,而他隻是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問題,隻有以“負責”來答複生命。每個人的生命是具體現實而獨特的,一個人不能去尋找抽象的生命意義。必須讓病人自己體會到他的責任,讓他自己抉擇為了什麼,對什麼人或什麼事負責。必須讓他自己負責實現他的潛在的生命意義。生命的意義必須在世界中去找尋,而非在人身上或內在精神中找尋。

人無法在所謂“自我實現”上找到人類存在的真正目標,人類存在的本質是要“自我超越”。人能以三種不同的途徑去發現這個意義:

1.創造和工作;

2.體認價值;

3.受苦。

由此去實現“自我超越”。

每一個人都應該有這樣的決心:人所能負的責任,我必能負;人所不能負的責任,我亦能負。如此,你才能磨練自己,求得更高的知識而進入更高的境界。——林肯

【學海泛舟】

阿伯拉罕·林肯出生在肯塔基州哈丁縣一個伐木工人的家庭,迫於生計,他先後幹過店員、村郵務員、測量員和劈柵欄木條等多種工作。1834年,他當選為伊利諾斯州議員,才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