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他還極端尖銳地比較了智人和愚人的生活狀況:“讓我們比較一個智人和愚人的生活狀況吧!你給我想出一個智慧的典範與愚人相比吧!這個智人把他的童年和青春年華全部消磨在學習科學知識上,在觀察、思慮、研習中失去了一生中最甜蜜的一部分,剩下的時間他從來未曾嚐到樂趣。對於自己來說,是勤儉、貧窮、悲傷,愁眉不展和刻薄;對別人來說,是令人嫌惡,遭人痛恨。他們麵色慘白,骨瘦如柴,粗魯不堪,雙眼酸痛,還沒死就已衰老和死亡的折磨。這就是偉大智人的形象。”伊拉斯謨對這種智人的生活方式很不欣賞,而希求一種“一生頻頻舉杯,翩翩起舞,盛宴不斷,歡鬧嬉戲”的新的生活方式。他認為“再沒有比我們通常所叫的愚人、白癡、低能兒和傻瓜更幸福的了!我認為這些都是光彩耀人的美稱。愚人不怕死,不因惡的降臨而恐懼,也不因即將來臨的幸運而高興。簡而言之,他們不受千思萬慮的困擾。他們既不謙遜,也不畏懼,既不雄心勃勃,也不妒火中燒。他們不僅快活嬉戲,又唱又樂,而且到處受到歡迎”。愚人與人為善,也受他人珍愛,“萬事萬物都不願傷害他們。即使是十足的野獸,看到愚人無邪的無性也不加害於他們”。
可以看出,愚人是道德的楷模,而智人是不道德的典範。伊拉斯謨希圖的是建立一個道德的充滿基督教虔誠精神的新社會。在本質上他認為愚人並不“愚”,真正的愚人是那些虛偽卑鄙的所謂“智人”。所以羅素指出,《愚人頌》“通篇有兩類愚癡,一類受到嘲諷的頌揚,另一類受到真心的頌揚;真心頌揚的愚癡即基督徒淳樸性格中顯露出來的那類愚癡”。
【智慧心語】
青少年所得到的教育是一個國家的希望,這是眾所周知的。馬丁.路德有句名言:“一個國家的前途,不取決與它的國庫之殷實,不取決於它的城堡之堅固,也不取決於它的公共設施之華麗,而在於它的公民的文明素養,即在於人們所受的教育、人們的學識、開明和品格的下。這才是利害攸關的力量所在。”高度地肯定了教育在一個國家興旺發達中的地位。但是,什麼樣的教育才是恰當的教育呢?這困擾著無數的教育工作者。
伊拉斯謨在《愚人頌》中所要頌揚的教育思想與《愛彌兒》異曲同工,都認為人的天性是美好的、敏感的,一旦墜入罪惡的世俗,就受到毒害與汙染,所以他們都要求教育要使人的個性得以自由地發展,“隻靠大自然的意誌生活”,有著“絕聖棄智,民複孝慈”的味道。
具體而言,本來“一個人的童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但由於他降臨於一個不道德的充滿肮髒與汙穢的塵世,世上的“清規戒律”束縛著我們,“繁蕪無用的知識”困擾著我們,使我們享受不到“一生中最美好、最幸福的時期”,未及青春年華就衰老了,伊拉斯謨因之感慨萬端:“我們來到世間多麼悲慘!我們的教育多麼艱難!我們在童年犯下了多少錯誤!我們的青春又遭受了多少苦難!我們的衰老多麼多人難以忍受!我們那不可避免的死亡又是多麼悲慘!而且又有多少疾病纏繞著我們!沒有浸泡在苦水裏的東西又是多麼的少!更不用說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殘害,不用說貧窮、坐牢、惡名、虛偽、痛苦、圈套、背叛、辱罵、誣告和欺詐了……”伊認為,在這樣一個世界上,“越無知越受益”,越是保持天性之自然就越少受社會的毒害。受到毒害的人“一喝下遺忘水,他們心頭的塵埃就會洗得一幹二淨,他們就會重新煥發青春”。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伊拉斯謨說:“愚蠢是唯一能夠留住青春和抑製衰老的東西。”所以,伊拉斯謨要歌頌愚人。
當然,伊拉斯謨的《愚人頌》隻是恰當教育的一個方麵,也有它的時代局限性。“絕聖棄智”的社會也是難以向前發展的。“愚人”隻能是一個人完美“德行”的目標。此外,我們還是應該發展一個人的智能,使他具備充實國家財庫、穩固國家土地的才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