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自古以來講究“中庸之道”,做人處世講求把握分寸,恰到好處。對於聰明和愚笨也有自己的見解,認為聰明和愚笨是相對的,表麵的聰明不是真正的聰明,而表麵愚鈍也不是真正的愚鈍。莊子曾說,“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就是說,人隻要知道自己的愚惑,就不算是真正的愚惑。是愚是惑,每個人心裏清楚就夠了。很多人都知道聰明是一種聰明,但是卻不知道“糊塗”是一種更大的聰明。為人處世,光有聰明還不夠,懂得一點兒糊塗將對人生更有益處。
《列子·湯問》裏愚公和智叟的故事,就是告訴我們愚鈍和聰明的關係。愚公雖愚,但是卻感動了天地,移開了山脈;智叟雖智,但是卻一事無成,受到世人的嘲笑。
所謂的愚和智,在不同的狀況下各有不同的表現。人生並不是絕對愚就可以,也不是絕對惑過一生,而是該愚的時候愚,該智的時候智。
可見,聰明是一種做人方略,但是“糊塗”卻是更高一層的做人智慧。能夠認識到“糊塗”的人,才是領悟到了人生大智慧的人。糊塗並不是真的糊塗,而是聰明人在必要的時候采取的一種謀略。聰明太過就成了愚蠢,而適時糊塗卻是一種聰明。
“糊塗”一詞看似針砭,卻深意頗多,除卻囫圇愚鈍,不甚精明之外,還可引申為韜晦,收斂,包容,此中情情種種,若被運用的妙趣自在一心,借此收益良多的高人,便被稱做大智若愚了。糊塗並不是真的糊塗,而是看破世俗之後的一種頓悟。糊塗更不是一種妥協,一種放棄,而是一種超脫,一種智慧。有了“糊塗”這種大智慧,你就會感到“天在內,人在外”,天人合一,心靈自由,獲得一種從未有過的解放。有了這種大智慧,你的心靈就會自由豁達,不會再為名所累,為物所惑,為官所動,為色所誘,你會身心合一,達到一種超然脫俗的境界。
有了這種大智慧,你才會幡然悔悟,參透人生,超越生命,不以生為樂,不以死為悲,天地悠悠,順其自然,人生得以恬靜。
糊塗是一種包容,是一種隱忍,是一種豁達,是一種圓通。掌握了糊塗的智慧,能夠讓你更好地領悟人生,適應社會,能夠讓你在生活當中獲得一份安寧,舍棄一份虛榮。
本書正是從人生的各個角度入手,結合實際,解析了“糊塗學”在當下人們生活當中的妙用,並且結合古今中外優秀的案例,對“糊塗哲學”的策略和技巧做了進一步的闡述和剖析。
人生難得糊塗,貴在糊塗,樂在糊塗,成在糊塗。掌握了難得糊塗,會使你恍然頓悟,會帶給你一種大智慧,會讓你獲得一種前所未有的達觀和從容。
希望通過本書的闡述和講解,能夠讓您對糊塗哲學有一定了解,讓“糊塗哲學”指導你的生活和實踐,為你的事業人生起到有益的作用。
編者
2010年12月
上篇 為人糊塗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