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即時通信的產生(2 / 2)

“論壇?”不是說即使通信嗎,幹嘛扯到論壇,他愣了一下,然後點點頭,“嗯,我比較喜歡逛一下技術性論壇,怎麼了?”

“好的,即時通信主要有兩點作用,

一是主要被作為論壇、聊天室的補充工具:兩個陌生人在論壇上、在聊天室裏打得火熱,需要進一步高效的私人交流時才會使用即時交流軟件,他起到一個電話本的作用,而且不擔心會暴露自己的隱私。

二是使用聊天室,這些軟件的話是要“預約”的:一般兩個人會通過別的通訊手段約好“大概八點十五上線”,然後等到頭像都亮了,開聊。”

“如果真的按照你的說法,這個即時通信非常的有市場啊!”張亞青感歎了一句。

可不是嗎!

毫不客氣的說,整個中國都在使用這款軟件,你說這能沒有市場嗎?

森夏這個時候隻能在一旁一邊微笑,一邊裝高冷。

“而且,這還不是最主要的,即使通信除了方便交流以外,還有一個功能就是用戶,當然這些是每個互聯網公司都有的,我都可以借助這些用戶,去構建一個平台。”陳旭說道,“你是知道的,一道用戶喜歡上了某個產品,向你習慣去海角網以後,還會去別的地方找資料嗎,答案是有可能,但是你的第一選擇是什麼,答案是海角網。”

少有人知道,人與人之間第一次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較大規模的信息交換,差不多是在1984年。

那一年,一個叫“惠多網”(fidonet)的bbs建站程序在美國出現。用戶通過電話線連接,以點對點的方式轉發信件。惠多網是全世界第一個bbs網絡。

7年後,中國的惠多網“長城”站開通,這時候上“長城”站的幾乎都是從海外撥長途回國的中國留學生,以及部分後來的國內前沿技術愛好者。在當時的“長城”站上,就已經有了馬化騰、求伯君、丁磊等人的身影。“

“很好,怎麼說呢,你成功的用他的前景說服我了,但是我想知道你打算怎麼運行下去。”

中國,互聯網對於人們最大的吸引力所在,是“信息”。在那個大多數人最主要的信息獲取渠道還是看“新聞聯播”的時代,信息還是100%的稀缺品。

於是,圍繞著“信息”的獲取和消費,在國內誕生了最早的兩種產品形態,分別是“門戶網站”和“bbs”。

其中,前者的代表,是新浪、搜狐、網易,而後者的代表,則是天涯、貓撲、西祠以及各大門戶網站下屬的論壇。

在那個時候,人們對互聯網的認知還是模糊的,大家都隻知道互聯網是個新奇、好玩的玩意兒,能夠讓你“足不出戶就獲取到全球資訊”。

基本還沒什麼人會想到互聯網上還能賺錢,很多人開始做網站也好,做軟件也好,更多都抱著一些半好奇半嚐試的心理,並沒有任何特定的預期或是規劃。

“是個有趣的東西,作為一個現今互聯網行業中最為普及的工作職能,它卻又往往被稱為是一大“玄學”。

一方麵它的地位和權重越來越高;另一方麵,似乎它又很模糊,看起來,少有人能夠從真正意義上講清楚到底“運營”是什麼。

回溯起來,“運營”這項工種的出現,其實不過短短幾年。”陳旭有些遺憾。

“不過交流一下的話,也沒有問題啦,不知道你們是想做什麼?”陳旭一邊說著,一邊的慢慢想著。

“某種意義上,我們願意相信,一件事物,如果你並不足夠了解它的過去,那你一定很難真正理解它的現在和未來。”張亞青終於反應過來了,自己討論的方向錯了,想要糾正過來,陳旭用沒有給他機會,而是把話題轉移其他地方。

“首先,存在兩個目的,一是能夠獲取用戶並實現用戶付費;二是能夠更好的維係住這些用戶,令之願意與你持續發生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