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不露鋒芒——表麵愚拙,內心精明(3 / 3)

《菜根譚》說:“操履不可少變,鋒芒不可太露。”意指自己的操守和誌向不可有一點改變,自己的才華和銳氣更不可過分暴露。又說:“聰明人宜斂藏,而反炫耀,是聰明而愚懵其病矣!如何不敗?”一個才智出眾的人,應該是聰明不露,才華不逞,深藏若虛。若自以為了不起,過分炫耀自己,表麵上看來像是聰明,其實卻有點近乎無知,這樣的人又如何不失敗呢?

鋒芒畢露,炫耀才能,不僅會招致旁人忌恨,並且也會使自己輕浮自傲,恃才自售。所以,一個人無論身處官場還是商場,都最忌一味地耍小聰明,不管必要或不必要,不管合適不合適,時時處處顯露精明,那樣不僅不會對你未來的發展有所幫助,反而會成為招災引禍的根源。

山外有山,樓外有樓

我們身邊總是不缺自視清高的人,更不缺狂妄自大的人,他們自恃有才,就好為人師,目中無人,就忘記了“山外有山,樓外有樓”的道理。本來有才華是上帝對一個人的恩賜,可是如果一個人將這當成驕傲的資本,那結果就不盡如人意了。

禰衡年少才高,目空一切。建安初年,二十出頭的禰衡初到許昌。當時許昌是漢王朝的都城,名流雲集,司空掾、陳群、司馬朗、蕩寇將軍趙稚長等人都是當世名士。有人勸禰衡結交陳群、司馬朗。禰衡說:“我怎能跟殺豬、賣酒的在一起?”勸其參拜趙稚長,他回答道:“苟某白長一副好相貌,如果吊喪,可借他的麵孔用一下;趙某是酒囊飯袋,隻好叫他看廚房了。”這位才子惟獨與少府孔融、主簿楊修意氣相投,對人說:“孔文舉是我大兒,楊德祖是我小兒,其餘碌碌之輩,不值一提。”由此可見他何等狂傲。

獻帝初年間,孔融上書薦舉禰衡,大將軍曹操有召見之意。禰衡看不起曹操,抱病不出,還口出不遜之言。曹操求才心切,為了收買人心,還是給他封了個擊鼓小吏的官,借以羞辱他。一天,曹操大會賓客,命禰衡穿戴鼓吏衣帽當眾擊鼓為樂,禰衡竟在大庭廣眾之中脫光衣服,赤身露體,使賓主討了個沒趣。曹操恨禰衡入骨,但又不願因殺他而壞了自己的名聲。

曹操心想像禰衡這樣狂妄的人,遲早會惹來殺身之禍。便把禰衡送給荊州的劉表。禰衡替劉表掌管文書,頗為賣力,但不久便因倔傲無禮而得罪眾人。劉表也聰明,把他打發到江夏太守黃祖那裏去。禰衡為黃祖掌書記,起初幹得也不錯。後來黃祖在戰船上設宴,禰衡說話無禮受到黃祖嗬斥,禰衡竟頂嘴罵道:“死老頭,你少囉嗦!”黃祖急性子,盛怒之下把他殺了。其時,禰衡僅26歲。

禰衡文才頗高,桀驁不馴,本有一技之長,受人尊重。但是禰衡沒有因為這一技之長而受惠於世。他恃一點文墨才氣便輕看天下。殊不知,一介文人,在世上並非有什麼不得了,賞則如寶,不賞則如敗履,不足左右他人也。禰衡似乎不知道這些,他孤身居於權柄高握之虎狼群中,不知自保,反而放浪形骸,無端衝撞權勢人物,最後因狂縱而被人殺害。

其實,一個人狂妄自大的程度並不取決於他有多少學問,而是取決於他的態度。也就是說,狂妄的人實際上也許並沒有多少學問,往往是自吹自擂、誇誇其談。他們所表現的高傲、不屑一顧等神態,實際上是一種心靈空虛的補充劑,以維持其虛榮心。

在一個風景優美,繁密茂盛的森林裏,居住著許多動物,不但有獅子、老虎、狼、狐狸等食肉動物,還有蚊子、蜘蛛這樣的小生命。

有一隻蚊子,它每天都在想:“在這個王國中,獅子應該是百獸之王了吧,沒有比它更有力更強大的動物了。隻要我能把它打敗,那麼我將會成為森林大帝。”

經過一番認真的準備,這隻蚊子終於向獅王宣戰了。它扇動著翅膀飛到獅子麵前,對獅子說:“獅子,我不怕你,你並不比我強大,不信,咱們較量較量。”

可惜蚊子的聲音太弱小,獅子根本沒聽見,仍在那兒悠然地閉目養神。蚊子見了,氣得火冒三丈,用盡吃奶的勁兒對獅子喊道:“你這隻笨獅子,我們比試比試,看你有什麼本事?是用爪子抓,還是用牙齒咬,我比你強得多。”說著蚊子吹著喇叭鼓足了力氣向獅子衝去。

獅子這下可慌了,覺得臉上奇癢無比,睜大了眼睛瞧,還是看不清蚊子進攻的方向。蚊子惡狠狠地向獅子的臉上咬去,它專咬獅子鼻子周圍沒有毛的地方。獅子左躲右閃,用力晃動著頭,張開血盆大口猛撲向蚊子,隻是蚊子小巧靈活,獅子的嘴巴總是落空。氣得它拚命揮動著爪子,一頓亂抓亂撓,盡管如此,還是沒有捉住蚊子。

蚊子高興極了,向獅子威脅說:“快認輸,不然我咬死你。”獅子從來沒受過這個罪,它怒吼著撲向蚊子,不過很遺憾,又失敗了。氣得獅子哇哇亂叫,蚊子趁勢又朝獅子發動了進攻,叮得獅子用爪子把自己的臉都抓破了。沒辦法,獅子落荒而逃。

“我贏了!”蚊子得意地吹著勝利的喇叭,唱起歡樂的凱歌飛走了,一邊走一邊喊:“我戰勝了獅子,我才是最了不起的,我要當森林之王。”蚊子得意忘形地飛著,完全忘了四周存在的危險,突然,它鑽進了一個軟軟的東西中,身體被粘住了。它掙紮著,想要離開,但是越掙紮粘得越緊,這下它清醒了,原來自己被蜘蛛網粘住了。

一隻蜘蛛凶光畢露地向它爬來,蚊子完全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險境,它大聲地對蜘蛛說:“蜘蛛,我剛剛打敗了獅子,你快放了我,我不屑和你打仗。”蜘蛛聽了冷笑道:“蚊子,你別白費氣力了,不管你曾經打敗過誰,現在都是我的俘虜,吃掉你易如反掌,你將成為一隻蜘蛛的晚餐。”

蚊子最後歎息著說:“我同最強大的動物都較量過,取得了輝煌的戰果,沒想到,卻敗在一隻小小的蜘蛛手上。”

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要爭強好勝,更不要狂妄自大。要知道,強中更有強中手。爭強好勝、狂妄自大可能一時會得勝,但一定不會長久。這樣的人,遲早會自食其惡果。恃才傲物放在心中無關緊要,如果在言行上表現出來,就會招來諸多禍端。

“假糊塗”才是“真聰明”

在日常生活中過於聰明的人,常是別人猜忌妒嫉的對象。因為任何有所圖謀的人,都不希望從事情剛開始籌劃時便被識破。真正智慧的人,為了保全自己的一切,必會千方百計地掩飾自己的高明之處。

據古人傳說,在舜未登上天子位的時候,他的同父異的母弟弟象,為圖占家業,幾次要謀害他。昏庸的父親和後母也總是偏心,縱容象。有一次,父親和後母找舜,說穀倉頂壞了,要他爬上去修理。當舜剛爬到倉頂,父母和弟弟就抽了梯子,放了一把火想要燒死他。幸虧他撐起大鬥笠,乘著一陣大風往下一跳才得脫險,得以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還有一次,父親和後母要舜去淘井。那井很深,剛把舜吊到井底,上麵的人就收了繩子,推下去幾大堆泥土,象以為這一回舜死定了,很高興。沒想到,當他來到舜的臥室時,卻看見舜正坐在床上彈琴。這是怎麼回事?原來那井底還另有一個出口,舜是從那裏逃脫的。這一下,象驚呆了,他悔恨、羞慚不已,上前向哥哥道歉。舜呢,顯得若無其事的樣子,他微微一笑,說:“我並不計較。”

當萬章與孟子談論到這個故事中的舜。萬章認為,舜或者是糊塗,或者是偽善,二者必居其一;孟子則不同意這種看法。萬章說:“怎麼不對?兩件事裏,都表現出舜並不知象要害他,這豈不是糊塗?”孟子說:“怎麼不知道!隻不過舜對弟弟仁慈罷了。”萬章說:“依您之見,舜是心裏憂心忡忡,表現得卻像沒那麼回事,這豈不是強顏為歡,是十足的偽善嗎?”孟子直搖頭:“不,這怎麼叫偽善?既然象已承認自己錯了,有悔改之意,舜又怎能不高興?這不叫偽善,叫寬宏大度啊。”

戰國時,齊國的隰斯彌去見田成子,田成子和他一起登上高台向四麵眺望。三麵的視野都很暢通,隻有南麵被隰斯彌家的樹遮蔽了。田成子當時也沒說什麼,隰斯彌回到家裏,叫人把樹砍倒,沒砍幾下,隰斯彌又不叫砍了。他的家人問:“您怎麼這麼快就改變主意了呢?”隰斯彌答道:“諺語說,知道深水中的魚是不吉祥的。現在田成子將要幹一件大事,事情非同小可,而我卻表現出我能夠在精微處察覺事情的真相,那我必然會有危險了。不砍倒樹,未必有罪。而知道了別人的隱秘,那罪過和危險就不得了。所以我才決定不把樹砍倒。”

以上的例子我們從表麵上看,似乎舜、隰斯彌糊裏糊塗。而實際上這是一種精明人的糊塗啊!有的人是很精明的,越是精明的人越知道聰明人處世難,容易招致妒嫉、非議,甚至為聰明而喪生。曹操因為妒嫉楊修的才能而殺了他;隋煬帝因為妒嫉薜道衡的詩才,也把他殺了,還吟著薛道衡的詩句“庭草無人隨意綠”,洋洋自得地說:“你還能寫出這樣的好詩嗎?”所以,從老子開始,中國人就深悟了“大智若愚”的道理,越是聰明,表現得越是愚笨,以便在別人的輕視和疏忽中找到自我發展的空間。

古話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所以一些真正有智慧的人,一般都采取“守拙”的方法,以保護自己。那種把聰明全露在外麵的舉動實際上才真正是愚蠢的行為。

好漢不提當年勇

如果你曾經站在充滿鮮花和掌聲的領獎台上,那是值得你驕傲的。但是對於現在來說,那已經成為永遠的過去了,別人不會永遠記住你的風光,你也不要把那一次成功當成永遠的成功和永遠驕傲的資本,躺在那溫暖的讚揚聲裏長睡不醒!

由於事業取得了一定成功而驕傲,常常把一時的成功當做永久的成功,從此固步自封,止步不前,甚至前功盡棄。

我們常說:“好漢不提當年勇”,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但是,很多人常常不能走出曾經勝利的輝煌記憶,習慣沉浸於虛無的勝利幻想中。他們因為過去的一次成功就自我滿足,眼前顯現的永遠是早已逝去的鮮花與掌聲。所以,他們自視清高、目中無人,更有甚者,為了維護自己的所謂“麵子”和虛榮心,非但自己不思進取,還伺機嘲諷別人的努力,最終導致了正常心理的扭曲。

有新聞報道,“某大學一名男生自殺了!”消息很快傳遍了整個校園,整個城市,乃至全省。誰能相信他會自殺呢?四年前,他可是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績考入這所大學的。如此一個優秀的學生怎麼會輕生呢?

熟悉他的同學、老師和老鄉,都為他的輕率而備感痛心。誰能想到四年前他的風光呢?這所大學雖是重點卻一直鮮有省狀元考進來,他進校後,學校領導、老師對他倍加重視。僅他個人的宣傳就搞了半學期,他成了全校的熱點人物,簡直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老師的寵愛、同學的羨慕以及一些人的吹捧,讓他有了飄飄然的感覺。從此,他變了,從那個勤奮上進、謙虛好學的少年變得極其高傲,他想當然地認為自己就是最棒的。所以,當然就不用像其他同學一樣刻苦用心,他經常因為覺得老師講得不好而不去上課,也從不參加集體活動,而是時常在武俠小說、言情小說的世界裏混沌度日。

老師為他的滑坡而擔憂,經常勸導他要戒驕戒躁。可是他總是把老師的話當做耳邊風,他認為,自己這麼聰明,對付那些考試是小菜一碟。就這樣,雖然他從未在期末考試中掛“紅燈”,但成績平平。轉眼到了大四,保研名單上自然沒有他。於是,他終於不甘示弱起來,向全班同學宣稱他要考上全國最著名大學的計算機碩士研究生。

從此,他開始起早貪黑地學習了。無奈,由於大學期間專業功底太差,最終他的成績沒有過線。這對於驕傲慣了的他來說,無疑是當頭一棒。整個人崩潰了一樣,在成績公布榜前默默佇立了很久。

當天晚上,宿舍的同學發現他沒回來休息,也沒太在意,以為他心情不好,去哪裏散心了。可是,第二天一大早,人們在教學樓前發現了他的屍體。他的口袋裏裝著一份浸透了鮮血的成績通知單和一封遺書。他說:“因為我知道自己再也驕傲不起來了,所以我選擇了死亡。對我而言,沒有了驕傲就如同剝奪了我的生命。”

一個年輕的生命就這樣離去了,正是因為他一貫沉醉於自己曾經的輝煌,一旦幻夢變得支離破碎,他那顆習慣了讚揚和追捧的心,便難以負荷以至於精神崩潰。有一位哲學家說過:“一個人若種植信心,他會收獲品德。”而一個人若種下驕傲的種子,他必將收獲眾叛親離的果子,甚至帶來不可預知的危險。這位男同學那樣自滿自得,不懂得戒驕戒躁,腳步一味地停留在原地,而虛榮心卻日益膨脹,最終由於心理壓力承受不住,使年輕的、本來該有所作為的生命走向了終結。可悲的是,直至死前他也未能明白自己失敗的原由,是驕傲害了他,是虛榮心害了他!

人如果有了名氣,常常會飄飄然。那個四歲就懂得讓梨的孔融,是家喻戶曉的人物。小小年紀就出名,長大後先被提拔做了侍禦史,後來又改任北海相,他以為自己既有才又有名望,所以待人傲慢,甚至多次戲弄侮慢曹操,同其他官吏也合不來,遭到上怒下怨,以至被人陷害想圖謀造反,不但自己遭受殺身之禍,而且殃及到兩個兒子。

拿破侖,一個著名的軍事家,也是一個隻願躺在過去的輝煌裏不願醒的人。他率領的軍隊曾出奇製勝,所向無敵。可是勝利衝昏了他的頭腦,戰績使他驕傲自大,使他目空一切,武斷專橫。他過高地估計自己,喪失了客觀分析敵情的能力,終於導致滑鐵盧戰役的失敗,由戰爭之神變為階下囚。

大文豪王爾德曾說:“人們把自己想得太偉大時,正足以顯示本身的渺小。”因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誰也不是常勝將軍。曾經的勝利,曾經的輝煌,就讓留在心底,閑來無事,偶爾拿出來玩味一下,實無不可。萬不可把它當成永遠的榮耀,從此止步不前。一個真正的智者,是不願靠吃老本生存的,更不會原地踏步,而是力求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一輩子總對自己不滿意,這是膽小怕事的表現;一輩子自滿自得,這是愚蠢的表現。過分的自我感覺良好實際上是一種無知,它雖能滿足自己一時的虛榮心,也常使人錯生優越感和自我幸福感,但實際上是自欺欺人,最終導致心理的變態和精神的崩潰。

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生活中有句俗語,叫做“出頭的椽子先爛”,說的是一種為人不可太露的道理,《莊子》中的“直木先伐,甘井先竭”說的也是這個道理,挺拔的樹木容易被伐木者看中,甘甜的井水最容易被喝光。同樣,在人生的競技場上,不加選擇而處處鋒芒畢露的人很容易受到傷害。

當然,人要向著勝利的終點奮鬥。“顯露才華”作為一種必要的進取手段,還是要施行的,但一定要掌握好時機,同時,“露”還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否則,容易招致忌妒和猜疑,使得人在進取的道路上平添不必要的麻煩和阻力,妨礙自身才能的發揮,自身的才能也無法充分“露”出來。另外,“露”是為了做好事,而非顯出別人的能力低,恃才放曠,目中無人不可取。簡言之,即態度要端正。

三國時,曹操軍營中有個主簿,名叫楊修,才華橫溢,思維敏捷,但後來卻因恃才放曠,最終被曹操以造謠惑眾、擾亂軍心之罪而斬首。

曹操曾建造一個園子,造成後,曹操去看時,沒有發表任何意見,隻揮筆在門上寫了一個大大的“活”字,眾人不解,隻有楊修說:“門裏添個‘活’字,就是‘闊’了,丞相嫌這園門太闊了。”眾人這才恍然大悟,工匠趕緊翻修,又過幾日,曹操再來看時,見園門按自己的意思改了,心裏非常高興。但是當他得知是楊修把他的意思猜透時,嘴上不說,心裏卻已經開始妒忌楊修了。

有一天,塞北有人給曹操送了一盒精美的酥(奶酪),想巴結他。曹操嚐了一口,突然靈機一動,想考考周圍文臣武將的才智,就在酥盒上豎寫了“一合酥”3個字,讓使臣送給文武大臣。大臣們麵對這盒酥,百思不得其解,就向楊修求教。楊修看到盒子上的字,竟拿取餐具給大家分吃了。大家問他:“我們怎麼敢吃魏王的東西?”楊修說:“是魏王讓我們一人一口酥嘛!”在場的文臣武將都為楊修的聰敏而拍案叫絕。而後,操問其故,修從容回答說:“盒上明明寫著‘一人一口酥’,怎麼敢違抗丞相的命令呢?”曹操雖然喜笑,而心頭卻很討厭楊修。

曹操想試試曹丕和曹植的才華。一天,命令他們哥倆各出鄴城的大門,卻私下裏讓人分付看大門的官吏,不讓他們放這哥倆出去。曹丕先到大門前,看大門的官吏阻攔他,曹丕隻得退回。曹植聽說後,向楊修請教怎麼辦。楊修說:“你奉了王命出大門,如果有阻當的,就把他斬掉即可。”曹植聽信了他的話,等到了大門,門吏阻攔住他,曹植大聲叱罵他說:“我奉王命出門,看誰敢阻擋,立即斬了攔他的官員!”於是曹操認為曹植有能耐。後來有人告訴曹操說:“這是楊修教曹植這麼幹的。”曹操大怒,因此也不再喜歡曹植了。楊修又曾經為曹植作答教十多條,隻要曹操問問題,曹植就依照一條一條地回答。曹操隻要拿軍事大事問曹植,曹植對答如流。曹操心中特別懷疑。後來曹丕暗地裏買通了曹植左右的人,偷了答教來告訴曹操。曹操見了大怒說:“這小子哪裏敢這樣欺騙我!”這時就產生了殺楊修的心思,於是就借惑亂軍心的罪名殺了他。

古語雲:“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楊修便是那秀於林之木,然而他“秀”的有些不是地方。他總是在無關重要的地方炫耀自己的才能,以致招來曹操的妒忌。才能用錯了地方反而加速了失敗。曹操本擬炫耀自己的心計,可是屢次被點破,曹操焉能不怒,怎會容他。於是,推出去,斬!

後人有兩句詩歎楊修之死,詩曰:“身死因才誤,非關欲退兵。”這兩句詩可說是一語道破楊修的死因。老子曾說過一段話,“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也就是說,為人要謙虛誠懇,不可鋒芒畢露,盛氣淩人。

看來,露與不露,關鍵在“度”,在時機,抓住機遇露一把,就可能一鳴驚人,功成名就。切不可露而無方,否則一步不慎,就可能事事不順,倒黴透頂。這一點,楊修的例子或許能給我們帶來一些現實的啟示。

在現實生活中存在著這樣一種自視頗高的人,他們銳氣旺盛,鋒芒畢露,處事不留餘地,處處咄咄逼人。他們往往有著充沛的精力,很高的熱情,也有一定的才能,但這種人卻往往在人生旅途上屢遭波折。有一位分配到某單位的大學生,他下車間伊始,就對單位的這也看不慣,那也看不順,未到一個月,他就給單位領導上了洋洋萬言的意見書,上至單位領導的工作作風與方法,下至單位職工的福利,都一一綜列了現存的問題與弊端,提出了周詳的改進意見。他的所作所為招來了眾多的妒忌和排斥,結果被退回學校再作分配。

作為一個隻知鋒芒畢露而不知自我防護者的典型,這位大學生由於在工作上又不注意講究策略與方式,結果不僅妨礙了個人才能最大限度地服務於社會,還招來了妒忌和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