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這位年輕的學者在幽靜的柏克利校園中“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時,美國的反越戰運動、少數民族反對種族歧視運動交替興起,彙成一股巨流,強烈震撼和衝擊著美國社會。20世紀60年代後期,伯克利校園成了學生遊行和示威的出發地、集會和演講的場所。轟轟烈烈的社會運動和學生運動,把王靈智從與世隔絕的書齋裏吸引了出來,他加入了為少數民族爭取平等權利的鬥爭行列。這位本來可能成為中東問題研究專家的炎黃子孫,把他深邃的目光投注到華人社區問題上,從此20多年如一日,獻身於這項研究事業,且與之結下了不解之緣。
王靈智與其他一些研究生和社會工作者來到了舊金山的唐人街,他們研究唐人街的曆史與現狀,老的和新的問題。華人移居美國已有100多年的曆史,他們修建鐵路,淘金采礦,拓荒墾殖,為美國的開發作出過巨大的貢獻。可是在長時間裏,華人受到種族主義者的歧視和迫害、美國政府立法的排擠和限製。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華人地位有所提高,但並沒有根本改善,在美國仍處於被排擠的地位。在這種背景條件下開展華人問題的研究工作,困難之大可想而知。王靈智和他的同事們沒有退縮,他們認為,既然自己的奮鬥目標選對了,就不能輕易放棄,隻要堅持下去,難的也會變成容易的。王靈智與大夥說,要幹成一番大事業,需要付出長期的努力,不堅持,不努力,就會一事無成,一無所獲。
王靈智以“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的警句來激勵自己,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廣泛收集有關美籍華人的文獻資料,包括各種年鑒、手冊、回憶錄、傳記、著作、詩詞、報紙、雜誌、家信、手稿、賬簿以及華人社團組織、宗教團體、學校、俱樂部的紀念文集、會議記錄、文件,等等,其中有原件、複印本、影印本、微型膠卷等,蔚為壯觀。他不辭勞苦地四處奔波,訪問老一代的美籍華人,尋覓炎黃子孫移民美國的曆史腳印,與年青一代的美籍華人座談,了解他們學習、工作、生活的狀況以及各種要求。
尤其令人欽佩的是,王靈智風塵仆仆地在華人社區多方奔走,幫助解決各種問題。1968年至1970年,他在舊金山唐人街發起組織了華埠青年協進會和華埠青年中心,幫助新移民青年提高英語水平,組織他們學習各種謀生技術,為他們提供谘詢服務,並幫助他們解決各種法律問題。1968年到1974年,王靈智擔任華人舉辦的英文周刊《東西報》的編輯和撰稿人。1971年到1972年,他擔任《舊金山周報》的專欄作家。在此期間,他撰寫了大量文章,分析討論美國華人社會的政治、經濟、教育、移民、就業、醫療保健等各種問題。他才思敏捷,精力過人,差不多每周都有文章發表,還組織參加各種集會,發表演說,在華人社區贏得了很高聲望。此外,王靈智還協助、促進在華人社區設立一些社會服務、文化教育和政治機構,如中華文化中心、華人民主黨協進會,等等。這些社會服務機構的誕生,在美國華人社區發展史上有著極重大的意義。傳統的華人區域,宗親組織隻是在華人社會JAJ部發展互助、解決矛盾。與此不同的是,新設立的社會服務機構幫助華人在美國立法機關、社會福利機構爭取權利,爭取平等待遇和應該享有的福利待遇。
王靈智鍥而不舍地奮鬥著,他要通過理論上的建樹來為華人問題研究在美國學術界中爭得一席之地。1969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設立了亞美人研究中心,他受聘為該中心的第一位教師,開出的頭兩課是“華裔美國人史”和“亞裔美國人史”,這些課程可以說是在美國高校中開出的第一批亞美人曆史課程。1975年,王靈智擔任該研究中心主任。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亞美人研究中心,以美國的亞洲移民為研究對象, 它與印第安人研究中心、墨西哥人研究中心共同組成“少數人種學係”。王靈智成為該中心主任後,網羅人才,廣集資料,苦心經營, 力謀發展。美國有50多所大學開設有亞美人研究課程,而以王靈智領導的這個中心規模最大,擁有強大的教師陣容,共開出35門課,每學年有上千人在該中心注冊上課。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王靈智的有力促成下,該中心於1978年成立了一個美國華人曆史圖書資料中心,其規模在全美最大,收藏的出版物及原始文獻也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