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狼的成功秘訣——變通(2)(2 / 3)

所謂調虎離山,其本意有兩種:一種是其比喻意,指迫使老虎離開高山,使其技能不能得以施展,然後再設法擒之;另一種是其引申意,指為了乘機行事,設法使他人離開原來的地方。

調虎離山之計自古便被兵家所用,尤以三國時期蜀國軍師諸葛亮運用得最為精妙。

三國時期,諸葛亮第一次出師伐虢(陝西寶雞東),大勝夏侯懋,率軍直攻南安城下。城中的安定太守崔諒聽說蜀兵包圍南安、困住夏侯懋的消息,十分恐懼,立即派4000兵馬固守城池。

這天,忽然有一人從正南而來,稱有機密事相告。崔諒詢問,這人回答說:“我是夏侯懋將軍的心腹將領裴緒,今天特奉都督之命向您求救,希望您出兵相助。南安形勢十分危急,每天都在城上燃放煙火為信號,盼望有援兵前來,然而一直並未見到。所以,將軍派我殺出重圍,來到這裏向您求救。您可在月色明朗的夜晚前去相救,作為外應。都督見到你們的援兵,必會打開城門迎接。”

崔諒對此人有些懷疑,便問:“你有都督的文書嗎?”裴緒取出文書,向崔諒展示一下,隨後命令手下備好車馬,急匆匆出城朝天水奔去。第二天,又有探子來到安定,說天水太守已經起兵救援南安去了,安定也要盡快動身。崔諒與府官商議此事。許多官員都說:“如果不派兵前去相救,南安必定失守,夏侯駙馬也必然會喪命。如果造成這樣的後果,便是天水和安定兩郡的罪過。所以,我們隻能前去相救。”

崔諒立即率領人馬,離城而去,隻留文官守城。崔諒率領人馬向南安大路進發,遠遠就看見火光衝天,知道是南安方麵發出的求救信號,便催兵加速前進。不料,在離南安大約50裏處,忽然聽到喊聲震天,似有敵兵殺來。

沒有—會兒,有探子來報,說蜀將關興在前麵攔住了去路,張苞率軍從背後殺來。安定將士見到這種情形,嚇得魂飛膽喪,抱頭逃竄。崔諒大驚,率領手下100多人拚死抵抗,擇路逃回安定。剛到城外,尚未得到喘息之機,城上便有亂箭如雨點般射了下來。蜀將魏延在城上大聲道:“安定城已經被我們占領了,你們還是乖乖地投降吧!”原來魏延裝扮成安定軍,在夜裏打開城門,使得蜀軍殺進城去,占領了城池。

崔諒見勢不好,慌忙率軍朝天水郡逃去。逃至中途,發現前麵有一大隊人馬列隊排開,像是已經等待他們多時的樣子。崔諒仔細一看,大旗之下端坐一人,羽扇綸巾,道袍鶴氅,正是諸葛亮。於是,急忙撥馬欲向其他方向逃走。這時,關興與張苞率領的兩路大軍剛好趕到,便叫崔諒盡快投降,別再做無謂的犧牲。崔諒見已被蜀兵包圍,反抗必定沒有好下場,便束手就擒,繳械投降。

在戰場上,交戰雙方進行的是實力與謀略的較量。在奪取安定的過程中,諸葛亮使用了調虎離山之計。他調崔諒離開安定,利用的是夏侯懋的身份。在魏軍一方,由於夏侯懋的無知,使得諸葛亮能夠利用他的身份給守城的崔諒施加壓力,使他不僅要守住城池,而且還要照顧夏侯懋。在戰爭危急時,放在第一位的不是雙方真實的軍事需要,相反,是夏侯懋的身家性命。這樣,崔諒與諸葛亮作戰時難免不違反戰爭規則,最後被諸葛亮所擒。

從整體布局來看,諸葛亮本想在奪安定時不給自己帶來更大的損失,因此利用夏侯懋把崔諒調離安定,然後出兵輕取安定,做到不折兵而取得城池。由於調虎離山之計被運用得十分精妙,諸葛亮因此輕而易舉地達到了這一目的。

所以,使用調虎離山之計,需要對對方有十足的了解。諸葛亮的調虎離山之計之所以能夠成功,是由於他對敵方的情況了解得十分清楚。也就是說,要想運用好調虎離山之計,先要做到知彼”。做到這一點,才能製訂出更好的計策,才能發揮更多的才能,輕易地取得勝利。

知己知彼 百戰不殆

正如人類一樣,狼也有獨霸天下的夢想。但它知道自己是狼而不是虎,所以不會單獨攻擊比自己強大的動物。如果不可避免地遭遇強敵,狼也會見機行事,或群起而攻之,或隻攻擊敵群中的老弱病殘。狼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該行動,什麼時候該潛伏。

狼重視每個對手。在每次攻擊之前,狼都會先了解獵物,觀察並記住獵物許多細微的個性特征和習慣,所以狼的攻擊對許多動物來說是致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