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處世智慧學老子(1)(1 / 3)

第一篇 遵老子之道:修身養性,永立不倒

寵辱不驚——輕看禍福,不受其累

[原文]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譯文]

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恐,重視禍患就像重視自己的身體。什麼叫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恐呢?得寵應該說是卑下的,得到寵愛感到驚恐不安,失去寵愛也感到驚恐不安,這就叫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恐。

《道德經》 第十三章

[評析]

人若過份地在意寵與辱,那麼,就會一世為其所累。受寵了就會驚恐不安或者是忘乎所以,耀武揚威不可一世,甚至做出過份的事情來,結果為自己招來禍事;受了屈辱便意誌消沉、灰心喪誌,自暴自棄地不做任何努力,結果永遠沒有了出頭之日。隻有看輕福與禍,冷眼麵對寵與辱,不讓其左右自己的意誌和行為,這樣,寵和辱都奈何不了你,這樣的人生才是灑脫的。

[實例]

越王勾踐忍辱負重終稱霸

越王勾踐的忍辱功夫,可以說是屬一流的。

春秋時,吳國打敗越國,要求越王勾踐夫婦到吳國為吳王夫差當奴仆。為求活命,勾踐滿口應承,他將國事托給大夫文種,讓宰相範蠡隨他到吳國。

在吳國的日子裏,夫差令勾踐為他牽馬,走在街上的時候,吳國的百姓任意對其辱罵,吳王夫差也無比驕傲地宣耀:“快來看呀,給我牽馬的人是越王勾踐,他現在已經是我的奴仆了!”

麵對種種常人難以忍心受的侮辱,越王勾踐都牙緊牙關挺過來了,如同普通奴才一樣,馴服無比。

有一次,夫差大病,勾踐暗中命宰相範蠡前去探看,範蠡回來說,夫差的病不久即可痊愈。於是勾踐便親自去見夫差,以“探問病情”為理由,當著眾人的麵親口嚐了夫差的糞便。

隨後,勾踐向夫差道賀,說大王的病不幾日就能好轉,並且向夫差磕了一個頭,湊近他身旁告訴他:“我曾經跟名醫學過醫道,隻要嚐一嚐病人的糞便,就能知病的輕重。剛才我嚐了大王的糞便,味酸而稍微有些苦,這是得了醫生所說的‘時氣病’。此症一定能夠好轉,大王不用太擔憂。”

沒過幾日,夫差的病果然好轉起來。夫差為勾踐嚐便的行為所感動,認為他這是對自己太忠心的表現,惻隱之心一起,便把勾踐夫婦都放回越國去了。

勾踐回國後,日夜想著在吳國所受到的辱侮,發誓要滅吳報仇,以雪前辱。

勾踐不近女色,不觀歌舞,安撫群臣,教養百姓。他吃飯靠自己耕種,穿衣靠妻子親手織布,不吃山珍海味,不用綾羅綢緞,甚至褥子都不肯用,而是睡在幹草上,床上則用繩懸一個苦膽,日日嚐之,以此提醒自己不要忘掉以前所受的淩辱與苦難,這便是成語“臥薪嚐膽”的由來。

勾踐常常到外地巡視,探望孤寡老弱病殘,因此越國的大臣和百姓們都十分愛戴他。

勾踐對他們說:“以前的失敗,讓我不得不棄離國家,告別群臣,改變容貌,去做奴仆侍奉吳王。現在,我預備同吳國開戰,發誓要打敗吳王。望諸位肝膽相照、奮勇爭先,滅掉吳國以雪前恥,這是我今生的夙願!”

後來,越國的實力逐漸強大起來,在後來與吳國的戰爭中,越軍勇猛無比,吳軍慘遭潰敗。越軍包圍了吳王王宮,攻下城門,活捉了吳王夫差,殺死了吳國的宰相。

滅掉吳國、吞並其國土之後,越國的實力大大增強,稱霸於諸侯。

[總結]

越王勾踐本為一國之君,尊貴以極。戰敗被俘後,卻受到了百般侮辱,若不是意誌堅強,是絕對忍受不了的。好在,越王勾踐能夠化屈辱為動力,先是以曲求全,然後奮發圖強,終於滅掉了吳國,以血前恥,隨後又稱霸於諸侯。越王勾踐能夠看輕所受的侮辱,才贏得了揚眉吐氣的這一天。

孫叔敖寵辱皆不驚

孫叔敖本來是位隱士,被人推薦給楚莊王,做了令尹(宰相)。孫叔敖上任後,很是善於教化引導人民,使楚國上下和睦,國家安寧,因此得到楚莊王的寵信,是朝中的大紅人。

有位狐丘老人,很是關心孫叔敖,特意登門拜訪,對他說道:“高貴的人往往有三怨,你知道嗎?”

孫叔敖回問:“您說的三怨是指什麼呢?”

孤丘老人說:“爵位高的人,別人嫉妒他;官職高的人,君王討厭他;俸祿優厚的人,會招致人們的怨恨。”

孫叔敖笑著說:“我的爵位越高,我就越是謙卑;我的官職越大,我的欲望就越小;我的俸祿越優厚,我對別人的施舍就越多。我用這樣的辦法來避免三怨,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