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年10月27日,第24天。
天氣:小雨轉晴
“還是沒看到有人活動的痕跡,不過可以確定這是一個位於偏高緯度的溫帶原始山脈,向南翻了兩個山頭,山上都是闊葉林和低矮的灌木。
上午的時候遇到一隻鹿科動物,不知道是什麼類別,黃褐色的皮毛上有斑馬一樣的白色條紋,跑得太快沒有追上。中午的時候在一處地穴裏掏到兩隻山鼠,比起兔子肉味道要好一些,隻是土腥味很重,也太小,除了皮就二兩多,完全沒吃飽。五天前火機也沒油了,生肉真的很難吃。半下午的時候找到一片野果林,有點像青棗,味道有些澀,結結實實裝了大半包。在枯倒的果樹裏還找到好幾條肥肥的老木蟲,可是樣子實在惡心,沒敢吃……
傍晚的時候終於找到一棵合適的樹,爬的時候把最後一條褲子也刮破了,迎麵骨上劃了一條口子,但願不要感染。
……”
趁著落日餘暉,封邑在素描本上寫好今天的日記,才慢慢爬到身後的大樹叉上。沒有找到洞穴,隻能把自己捆在樹上睡覺,晚上的森林著實有些恐怖。隨著殘陽隱沒,已經能隱隱聽到野獸的吼叫聲。在大腿和腰上用樹藤很是纏了幾圈,再打個活扣,封邑才歪著睡了。
……
25天前,正好國慶放長假,封邑和約好的兩個朋友去桃花源旅遊。男的叫陳泉,和封邑在同一家公司上班,也是合租的室友。女的叫洛曉瑤,陳泉的大學同學,住得不遠,經常來合租屋玩,一來二去就熟悉了,所以才一起出來旅遊。
上庸位於荊襄西北秦巴山區腹地,北屬武當山,南接大巴山,與神農架原始林區、渝州巫溪相毗鄰,曾是古庸國舊址,為漢水流域重要部落方國。而當下,在華夏大地紛紛爭奪各類文化源地的浪潮中,上庸也不可避免地加入其中,在各種似是而非的詭辯考證後,確立為陶淵明所說的桃花源的所在地。在一番故址重建和理論修複後,桃花源成了當地的特色之景。當然,雖說有諸多牽強附會之處,不過也大可不必較真,桃花源的開發確實為當地的經濟帶來了增長,也為旅遊空間缺乏的國人新劈了一個好去處。
桃花源景區並不是集約型綜合景區,而是以生態旅遊和曆史文化為主導的泛旅遊群落。桃花源以武陵源為中心,而武陵源的核心景區便是在瓦桑河邊的武陵峽。到了武陵源才知道,景區裏麵根本就沒怎麼開發,完全一片原始生態的樣子,現有的裝備對於野外旅遊完全不靠譜。來都來了,不進去又不甘心,三人一咬牙就進去了。
在一家路邊餐館簡單用過午飯後,三人休整了一下,開始進入武陵峽。其實巴蜀並不缺山水奇美的景觀,九寨溝、峨眉山、青城山等名勝之地多不勝數。但相較於眼前的武陵峽,卻是少了一些大氣和雄壯,峽穀兩邊絕壁高聳,如刀削斧鑿,氣勢巍然。峽穀整體植被都比較完好,古木蔭蔽,越到裏麵越是峰險水惡。林子裏密挨挨的都是樹和草窩子,地上腐敗的落葉和枯枝踩得劈啪作響。重重疊疊的林子裏,霧氣還未散盡,灌注雙耳的滿是窸窸窣窣的山野蟲鳴。
早上山裏剛下過一場綿綿秋雨,深秋的山路在霧氣的侵潤下愈加濕滑,半個小時後幾人方才爬到一處山腰坪台。觸目所及的滿是半人高的絲茅草,除了山風過草的簌簌聲,就是亂雜雜的蟲鳴鳥叫。隨著山風的輕撫,說不出的爽適,在城市裏時時的焦躁也得以弭平。
下了坪台,順著水流向上遊走,峽中河穀亂石嶙峋,水流湍急,清澈甘洌的河水從腳下流過,在星羅棋布的石堆裏跌撞而行。溫度較穀外低了不少,不能涉水,大家隻好沿著河岸艱難前進。越往深處,地勢愈加惡劣,兩岸的陡崖仿佛隨時都會傾覆一樣,煞是震撼心靈,周遭已基本看不見其他遊客。此時不過才下午三四點鍾,由於天色陰沉,在這種“一線天”的環境裏顯得愈加昏暗。走到一處岸邊的緩坡處,大家決定休息一下便原路返回,怕迷了路,這裏手機已經沒有了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