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頓午餐的“魔術師”即實驗者通過上述實驗證明了:聯想具有很強的心理作用。眼見食物的人們,由於食物那異常的顏色而產生了種種奇特的聯想:牛排形似肥肉,喝牛奶聯想到喝豬血,吃豌豆則聯想到吞食腐臭了的魚子醬……是聯想妨礙了他們的食欲。另一桌被蒙住眼睛的客人沒有這種異樣的聯想而仍然食欲大增。聯想思維是指由某一事物聯想到另一種事物而產生認識的心理過程,即由所感知或所思的事物、概念或現象的刺激而想到其地的與之有關的事物、概念或現象的思維過程。簡單地說,聯想思維就是通過思路的連接把看似“毫不相幹”的事件(或事項)聯係起來,從而達到新的成果的思維過程。聯想思維是發散思維的重要表現形式。
聯想思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牛頓——蘋果——萬有引力”,牛頓從自然界最常見的一個自然現象——蘋果落地,聯想到引力,又從引力聯係到質量、速度、空間距離等因素,進而推導出力學三大定律,這就是聯想思維。從洗澡池池水放水時經常出現的旋渦現象能聯想到地球磁場磁力線的運行方向,從豆角蔓的盤旋上升能聯想到天體的運行方向,從水麵上木頭浮,鐵塊沉這個自然現象聯想到浮力到造船業,從偶然看到的事物的不連續性聯想到量子,從運動、質量、引力能聯想到時空彎曲,從意識的作用能聯想到宇宙全息,等等,等等,都屬於聯想思維。
一位心理學家曾和他的朋友喬打賭說:“如果給你一個鳥籠,並掛在你房中,那麼你就一定會買一隻鳥”。
喬同意打賭。因此心理學家就買了一隻非常漂亮的瑞士鳥籠給他,喬把鳥籠掛在起居室桌子邊。結果大家可想而知,當人們走進來時就問:“喬,你的鳥什麼時候死了?”
喬立刻回答:“我從未養過一隻鳥。”
“那麼,你要一隻鳥籠幹嘛?”
喬無法解釋。
後來,隻要有人來喬的房子,就會問同樣的問題。喬的心情因此搞得很煩躁,為了不再讓人詢問,喬幹脆買了一隻鳥裝進了空鳥籠裏。
心理學家後來說,去買一隻鳥比解釋為什麼他有一隻鳥籠要簡便得多。人們經常是首先在自己頭腦中掛上鳥籠,最後就不得不在鳥籠中裝上些什麼東西。
原蘇聯心理學家哥洛萬和斯塔林茨經上百次實驗證明,任何兩個概念詞語都可以經過四五個階段建立起聯想關係。例如木頭和皮球,是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概念,但可以通過聯想作媒介,使它們發生聯係:木頭——樹林——田野——足球場——皮球。又如天空和茶,天空——土地——水——喝——茶。因為每個詞語可以同將近10個詞直接發生聯想關係,那麼第一步就有10次聯想的機會(即有10個詞語可供選擇),第二步就有100次機會,第三步就有1000次機會,第四步就有10000次機會,第五步就有100000次機會。所以聯想有廣泛的基礎,它為我們思維運行提供了無限廣闊的天地。
蘇聯衛國戰爭期間,列寧格勒遭到德軍的包圍,經常受到敵機的轟炸。在這緊急關頭,昆蟲學家施萬維奇從蝴蝶五彩繽紛的花紋能迷惑人的現象中受到啟迪,建議對重要目標進行迷彩偽裝。這一招果然有效,大大降低了重要目標的損傷率。
在二戰期間,德國的偵察兵發現法軍陣地後方的一片墳地上常出現一隻有規律活動的家貓。每天早晨八九點鍾時,那隻貓在墳地上曬太陽,而墳地周圍既沒有村莊的房舍,也看不到有人活動。這位善於聯想的偵察兵從空間位置的接近上,聯想到墳地下麵可能是個掩蔽部,而且還可能是個高級機關。於是發出通知,德國用6個炮兵營集中攻擊這片墳地。事後查明,這裏的確是法軍的一個高級指揮部,掩蔽在裏麵的人員幾乎全部喪生。
聯想就是“點石為金術。”
“如果大風吹起來,木桶店就會賺錢。”這是怎麼進行聯想的呢?當大風吹起來的時候——沙石就會滿天飛舞——以致瞎子增加——琵琶師父會增多——越來越多的人以貓的毛替代琵琶弦——因而貓會減少——結果老鼠相對地增加——老鼠會咬破木桶——所以做木桶的店就會賺錢。這就是是西方一個很著名的比喻。
有這麼一個讓人驚訝的真實故事。
1984年在美國裏根當總統的時候,美國一批小學生,在學校讀書,讀煩了,老師帶他們到戶外去玩耍。小孩到了戶外,什麼都新鮮呢。啊!藍天,啊!白雲,啊!蛐蛐、小溪、麻雀,他們非常高興,看到什麼都新鮮。到了一個蘆葦叢中,就發現一個蛋。噢!全都圍過來,大家都猜猜是什麼蛋,有的說是麻雀蛋,不,麻雀的沒有這個蛋大,怎麼是麻雀蛋呢?有人說是恐龍蛋,恐龍死了好多年,怎麼有恐龍蛋呢?鴨蛋、雞蛋猜不出來,有的小孩說猜它幹啥,把這個蛋抱回家,放在孵化箱裏麵孵化、加溫,孵出來是什麼就是什麼。於是,就把蛋抱回家了,放在孵化箱裏麵然後加溫,眼睛一直對準這個孵化箱看呢,看到底出來是什麼。就看啊就等待啊,等待是非常難熬的。終於蛋殼裏麵在躁動,蛋殼破了,裏麵的東西出來了,全部驚呆了。哇!是什麼?是——裏根總統,這個蛋殼裏麵出了個裏根總統。
這是1984年美國全國推薦的一篇優秀小學生作文的梗概,要是在我們這裏,我們老師批改的話,肯定是不及格,甚至是零分。這不是胡鬧麼?
這是由一個事物或現象的刺激想到與它在外形、顏色、聲音、結構、功能和原理等方麵有相似之處的其他事物與現象的聯想。世界上紛繁複雜的事物之間是存在聯係的,這些聯係不僅僅是與時間和空間有關的聯係,還有很大一部分是屬性的聯係。
聯想通常表現為事項之間的跳躍性連接,在這一思維過程中,它受到邏輯的製約,反過來又常常受到聯想的支持,否則思維流程就會被堵塞。聯想的能力在我國古典詩詞申有著充分的表現。
一個窮人在一本書裏發現了尋找“點金石”的秘密,點金石是一塊小小的石子,它能將任何一種普通的金屬點化成純金。點金石就在黑海的海灘上,和成千上萬的與它看起來一模一樣的小石混在一起,但秘密就在這兒。真正的點金石摸上去很溫暖,而普通的石子摸上去是冰涼的。所以,當它摸著石子是冰涼的時候,他就將它們扔到大海裏。他這樣幹了一整天,卻沒有撿到一塊是點金石的石子,然後他又這樣幹了一星期,一個月,一年,三年,可他還是沒有找到點金石。然而他繼續這樣幹下去,撿到一塊石子,是涼的,將它扔到海裏,又去撿起一顆,還是涼的,再把它扔到海裏,又一顆……
但是有一天上午他撿起了一塊石子,而且這塊石子是溫暖的——他把它隨手就扔進了海裏。他已經形成了一種習慣,把他撿到的所有的石子都扔進海裏。他已經習慣於做扔石子的動作,以至於當他真正想要的那一個到來時,他也還是將其扔進了海裏……
貝弗裏奇在其《科學研究的藝術》一書中解釋了慣性思維:“我們的思想多次采取特定的一種路,下一次采取同樣的思路的可能性就越大。在一連串的思想中,一個個觀念之間形成了聯係,這種聯係每利用一次,就變得越加牢固,直到最後,這種聯係緊緊地建立起來,以致它們的連接很難破壞。這樣,正像形成條件反射一樣,思考受到了條件的限製。我們很可能具備足夠的資料來解決問題,然而,一旦采用了一種不利的思路,問題考慮得越多,采取有利思路的可能性就越小。”
激發個人創新的方法
要想真正發揮創新潛能,除了要有敢於嚐試與創新的勇氣,還必須精心地培育你的創造力。這裏羅列的,是許多成功人士常用的方法。
及時記錄下來一些創新想法
人們在工作、生活、交際和思考過程中,常會出現許多想法,而其中的大部分都會因為不合時宜而被人們放棄直至徹底忘卻。
其實,在創新領域裏,從來就不存在“壞主意”這個詞彙。三年前你的某個想法也許不合時宜,而三年後卻可以成為一個真正的好主意。更何況,那些看來是怪誕的遠非成熟的想法,也許更能激發你的創新意識。
如果你能及時地將自己的想法記錄下來,那麼,當你需要新主意時,就可以從回顧舊主意著手。而這樣做,並不僅僅是為了給舊主意以新的機會,更是一種重新思考,重新整理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輕易地捕捉到新的創新性的思想。
自己提問自己
如果不問許多“為什麼”,你就不會產生創新性的見解。
為了避免這個常犯的錯誤,成功者總是透過所有的表麵現象去尋找真正的問題。他們從來不把任何事情看作是理所當然的結果;他們也從來不把任何事情看作是水到渠成的過程。
那些不明確的,看來似乎是一時衝動之中提出來的問題,往往包含著更多的創新性思維的火花。
經常表達出來自己的想法
如果你有了想法,不管是什麼樣的想法,你都應當表達出來。如果是獨自一人,你就對自己表達一番;如果你身處群體之中,不妨告訴其他人共同進行探討。
一個人一生中的大多數想法,都被無意識的自我審查所否決。這種無意識的自我審查機製將一切離奇的想法都當作“雜草”,巴不得盡快地加以根除。
循規蹈矩的心境裏沒有“雜草”,但循規蹈矩的心境也沒有創造力。你想要有創造力,就必須照料好每一株“雜草”,把它們當作有潛在經濟價值的新作物。
把你的不尋常的離奇想法說出來,把它們從頭腦中解放出來。一旦它們進入到交流領域之中,便能夠免受無意識領域中自我審查機製的摧殘。這樣做,使你有機會更仔細更充分地去審視、探索和品味,去發現它們真正的實用價值。
永遠充滿著創新的渴望
滿足於現狀,就不會渴望創造。沒有樂觀的期待,或者因為眼前無法實現而不去追求,都會妨礙創造力的發揮。
發明家和普通人其實是一樣的人,所不同的是,他們總是希望有更好的方法。係鞋帶時,他們希望有更簡便的方法,於是便想到了用帶扣、按扣、橡皮帶和磁鐵代替鞋帶。煮飯時,他們希望省去擦洗鍋底的煩惱,於是便有了不粘鍋的塗料。所有這一切,都來源於改進現狀的願望。
換一種新的方法來思考
墨守成規不可能產生創新力,也無法使人脫離困境。
有人喜歡用比較分析法來思考問題。麵臨抉擇,他總是坐下來將正反兩方麵的理由寫在紙上進行分析比較;也有人習慣於用形象思維法,把沒法解決的問題畫成圖或列成簡表。能不能換一種方法去思考,或交替使用各種不同的思考策略呢?試試看。也許,最困難的抉擇也會迎刃而解。
有了創新性的想法,一定要努力去實施
有了創新性的想法,如果不去努力實施,再好的想法也會離你而去。想努力去做,卻又因為短期內收不到成效而不持之以恒,你也會同成大事者失之交臂。愛迪生說:“天才是1%的靈感加99%的汗水。”這是他的至理名言,也是他的經驗之談。堅持努力,持之以恒,才會如願以償。
發揮我們思維的創造性
我們不是不能改變觀念,不是沒有創新思維,而是在長期的習慣活動中,忘記了我們還可以主動改變一些東西,讓生活變一種狀態。前進離不開更新,爭不破牢籠就無法直衝雲霄。因此,我們應該注意培養自己的更新能力,努力發揮我們思維的創造性,在生活中試著做到以下幾點:
(1)嚐試變化
這是一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你要想求得更大的發展,就必須嚐試著去變化。比如你完全沒必要整天守著一條路線,你不妨換條路線回家,換一家餐廳吃飯,過一個同以往完全不同的假期。
如果你在目前的工作中受到了限製,你可以試著去對生產、會計、財務等發生興趣,這樣可以擴展你的能力,為你以後的更好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積極進取
悲觀的人永遠都不會成為成功者,成功者總是充滿信心麵對未來的發展。
要在激烈的競爭中發展壯大自己,就必須時刻保持創新的心態,積極進取。
(3)以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
成功者在追求發展的過程中,都會為自己不斷地設定更高的標準,不斷尋找更有效的方法,或者降低成本以增加效益,或者用比較少的精力做更多的事情。“最大的成功”永遠屬於那些認為自己能把事情做得更好的人。
某電器公司有一個口號,是這樣激勵他們的員工的:進步是公司最重要的一項產品。
事業的發展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成功者教給我們做這樣一個練習:
每天,在開始工作之前,都花10分鍾想:“今天我怎麼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呢?”“今天我怎麼激勵我的員工呢?”“我還能為顧客做點什麼呢?”“我怎麼才能讓自己的工作更有效率呢?”
要知道你的心理態度決定了你的能力。你覺得你能做多少,你就能做多少。如果你相信自己能做得更多,那麼你就能創造性地想出各種辦法。
(4)不斷地學習
成功者為求得更大的發展,總是在孜孜不倦地學習。學習有很多種渠道,這裏重點說說向別人學習以提升自己的創造力。
你的耳朵就是你自己的接收頻道,它為你接受很多的資料,然後轉變成創造力。我們當然不會從自己說的話裏有什麼收獲,但是卻能從“提問題”和“聽”中學到不少的東西。
(5)注意把握機會
成功者不會放棄任何一個發展良機,哪怕這個機會隻是偶然的一個靈感,他們都會用發展的眼光對待它,這樣你才能真正地把握住每一個機會。
(6)激發靈感
成功者永遠都不會滿足自己目前的成就,他們擅長於以各種方法激發自己的靈感。下麵簡單介紹兩種方法,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你可以參加一個本行業人士組建的團體,定期同他們聚會,但是你必須選擇一個有朝氣的團體。要經常同那些有潛力的人交往,傾聽他們的意見,聽他們說:“那個會議給我一個靈感”“我在這個聚會中突然有了個好主意”請注意,孤獨閉塞的心靈很快就會營養不良,變成貧瘠的土壤,再也沒有創造力了。因此經常從別人那裏獲得一些靈感,是最好的精神食糧。
或者,至少參加一個外行的團體,認識一些從事著不同工作的人,會幫你開擴眼界,看到更遙遠的未來。很快你就會知道,這樣會對你的本行工作有多大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