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戰勝怯懦樂觀處世(11)(1 / 3)

俗話說:“禮多人不怪。”遇上親朋辦喜事,送上一份賀禮,這已是約定俗成的規矩了。雖然“禮”多人不怪,但它往往會帶來另一種負效應,這也許是送禮的人始料不及的“文革?期間,結婚禮品多為毛主席塑像,毛主席語錄本,現在雖說再不送這樣的禮物,但也常見到新人收到一大堆多餘的禮物。有一個朋友結婚,收到禮品有:熱水瓶11隻,台燈9盞,鏡子8麵,還有茶具、床單一大堆。

小屋隻有11.8平方米,看來再等三年五載也難有所擴展,即使最大限度地發揮禮品的使用價值,也隻能用上熱水瓶3隻,台燈2盞、鏡子3麵,那些剩餘的禮品,對不起,隻能閑置起來,一時難見天日子。難怪小兩口對著一堆東西皺起眉頭,犯起愁來。

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人,誰也不能離群索居,彼此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在人際交往中,難免要“禮”尚往來。因此,碰到男婚女嫁這種終身大事,破些財送點東西,以示祝賀,留作紀念,本無可厚非。但這些禮品,品種單一,更非急需,往往用不完,藏不下,賣不得,成為受禮人的一種負擔。

如果隻是到此為止,倒也無妨大礙,更有隱憂的是,來而不往非劄也。今日收下別人的禮,明天就得還別人的債。雖然,還“禮”未必發自肺腑,但為了顧及臉麵,即使心不甘情不願也照送不誤。結果,你送我收,互相攀比,既加重了“送”、“收”雙方的經濟壓力,也造成物資上的浪費,得不償失!

由於習慣勢力的影響,看來杜絕這種自找苦吃、願打願挨的事,也非易事。以筆者之見,即使要送,是否來點計劃性,即主動地征求對方的意見,以實用為原則,送些對路的東西,這既聊表了心意,又解決了急需,使彼此都從中受益,這又何樂而不為呢!

(1)送禮的要領:送禮要進得恰到好處,是社交場合應了解的基本常識,同時也是需要學習的“技巧”。此外,如何“收禮”也是需要注意的,這也是禮儀的一種,以下是送禮的幾項要領:

禮物應加以包裝,包裝前應先把標價除去。送禮時留著標價,以表示這份劄是花了多少錢買的,需知:這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

送禮時應附上小卡片或是名片,左上角應寫受劄者姓名,左下方填上送禮人名字。

對不是非常親密的朋友不送過於隱私的物品,例如內衣、清潔用品。

不送過於貴重物品給認識不深的朋友。因為送禮是互惠的行為,這會令對方不知應如何回饋於你,嚴重時還會讓人有賄賂的聯想。

送者大方,受者實惠,了解對方的喜好是非常重要的,如送給不化妝的朋友一支唇膏就不太實際了。

送外國人可考慮中國瓷器、中國工藝品之類的物品。他們通常會很喜歡,可能在打開禮物時,會好奇地詢問禮物的文化淵,所以送禮者買物品時應先對物品緣由有所了解,才不會被問倒。

中國人習慣包禮金,但禮金在國際紮儀中是長輩包給晚輩的,例如餐廳給服務生,主人犒賞傭人。此外,禮金金額應是雙熬。出國回來時,可帶些當地特產,和同事朋友分享。

如別人給你的請柬上注明懇辭花籃時,請別送禮;如你勉強送禮,會令按照主人請柬指示而有送禮的客人難堪。

送禮時你可問受禮者需要什麼禮品;這時受禮者可不用客氣,告訴送禮者自己大概缺什麼東西,這使送禮者節省許多時間,免得煩惱該送什麼禮物,送禮者也會很感激你的,但最重要的是別送太昂貴的禮物!

(2)合宜的禮物:一般送禮的場合不外

乎結婚、滿月、喬遷之喜、生日、畢業、結婚紀念日、遠行等等。下列是依不同場合可參考送的禮物。

結婚:日常用品、餐具、銀器、蠟燭台等。

滿月:嬰兒衣、相框、相冊。如果滿月兒上頭有姐姐或哥哥的話,體貼的客人別忘了給他的姐蛆或哥哥也帶一份禮物。小朋友們會永遠記得你的。

喬遷:喬遷時主人總是有許多東西要添購。在此給主人及客人一個建議:請主人先標明需添購之物品,然後客人們再到主人家“標購”,如此一來主人也有了他想要的東西,客人也不必為選擇禮物而傷腦筋。

生日:花、蛋糕、卡片等。

畢業:文具用品或圖書禮券。

結婚紀念日:可按照周年選擇合宜紀念

品,如一周年送紙的物品,兩周年送棉質物品……

開張慶賀:可送花籃慶賀,但如請帖上寫有懇辭花籃時,就別再送了。這時寫張祝賀卡聊表心意即可。

(3)收禮的要領:如果來客有的送禮,有的可能忘了送禮,這裏就別當著客人麵前拆禮品,這會令沒送禮的人感到尷尬。

在打開禮物時,問送禮者禮物是多少錢買的,是非常無禮的行為。拆禮物時一定要非常喜悅,哪怕你接到的是二手貨,你可以不讚美,但是要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