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撩開EQ的神秘麵紗
情商並不神秘。我們一直以來對情商的神秘感主要是來自對智商的一些認識誤區。情商與個性的教育、個人成長以及人際交往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一旦我們對情商的具體內涵有了清楚的認識以及對智商的認識誤區有了理性認識後,情商的神秘麵紗就自然脫落了。
為什麼有的智商高的人事業無成而智力平庸的人卻能取得成功?人生決勝的關鍵究竟在於什麼?
一個人生之結久久縈繞著中西方學者,他們不遺餘力地去解結、打結,解結、打結……
1.智商的誤區
我國某名牌大學少年班曾有這麼一位學生,他進校時,經專家測得智商高達160分以上,屬於天才型。然而,此人自命不凡,性格孤僻,言語刻薄,無法與同學處理好關係,以至於終日裏神情落寞,鬱鬱寡歡。後來他迷上了佛教,閱讀了大量佛經及有關文獻著作,漸漸沉溺於其中不能自拔。一日,他獨自一人走入茫茫深山之中,從此一去不返,杳無音信。盡管家長為之痛不欲生,老師、同學為之遺憾、惋惜,然而他再也沒有出現,就此從世上無聲無息地消失了。
若論智商,此人不可謂不高,然而他最終所選擇的路無疑是很可悲的。高智商並未給他帶來人生的成功,他短暫的一生反而不如那些智商平庸者過得有意義。事實上,在智力測驗中取得成功而在現實生活中一敗塗地的人比比皆是。不少在智力測驗中得分130、140的人,卻往往隻能做智商100分的人的下級或助手。
美國心理學家曾對該國伊利諾州一所中學81屆81位優秀畢業生進行過跟蹤研究,這些學生的平均智商是全校之冠,他們上大學後成績也都不錯,但到近30歲時大都表現平平。中學畢業10年後,他們之間隻有1/4的人在本行業中達到同年齡最高階層,而很多人的表現甚至遠遠不如同儕。
曾參與此項研究的波士頓大學教授凱倫·阿諾針對這一調查結果指出:“麵對一位畢業致詞代表,你惟一知道的就是他考試成績不錯,而對一位高智商者,你所知道的也就是他在回答某些心理學家們所編製的智力測驗時成績不錯,但我們無法對他未來的成敗作出準確有效的預測。”
凱倫·阿諾對智力測驗和智商的有用性的評價代表了很大一部分心理學家的觀點,也折射了傳統智力測驗目前所麵臨的窘迫處境。
2.多元才能的啟示
多元才能觀對人們的生活有很大的啟示。近年來,不少人對情緒智能很感興趣,傳播媒體對這一課題也很熱心報導。流傳廣了,產生誤解亦在所難免。在此,我們就情緒智能的誤解作出澄清,借此讓讀者了解“多元才能觀”對人才培養的意義。
誤解一:智商隻能預測個人成就10%~20%的變量,情緒智能則可預測其餘80%~90%的變量。
雖然智商預測個人成就的能力不高,但情緒智能隻能解釋智商無法解釋的變量的一部分。才能是多元的,除了智能和情緒智能外,其他才能如創造力、溝通能力、務實能力、意誌力等對成就也十分重要。至於情緒智能可以預測成就變量的百分之幾,仍是未知之數。心理學家也沒有必要去確定其百分比。
誤解二:情緒智能比智商重要。
從多元才能的觀點來看,智能和情緒智能誰也不比誰重要。因為智能測驗和一般的學校測驗考試在形式上較接近,所以較能準確地預測學業成績,但對一個人是否善於駕馭情緒,預測能力便不足了。同樣地,情緒智能在情緒範疇上可以發揮的功用較大也較直接,但對學業成績的影響,則比較間接。
誤解三:凡是不能用智商量度的能力便是情緒智能。
近來傳媒和很多人都將智商以外的能力籠統地納入情緒智能的範疇內。其實除了智能和情緒智能外,還有很多其他重要的能力。情緒智能是管轄和調控情緒的能力,把其他如意誌力、溝通能力等才能與情緒智能混為一談,犯了概念不清的毛病。
誤解四:情緒智能可以預測成就,如果我知道自己的情緒智能,便可估計未來的成就。
首先,“情緒智能”測驗並不存在。要知道自己的情緒智能有多高,現在還言之過早。更重要的是,我們不應將情緒智能看作為一種評估或用來預測成就的概念。《情緒智能》一書的作者希望讀者留意到情緒的調控和疏導,對個人成長有重大意義,並反省自己是否過分重視智能而忽略了情緒的發展。一邊讀這本書,一邊評估自己的情緒智能有多高,是把書讀歪了。
同樣地,智能測驗在法國開始時,目標是想辨認學習進步較緩慢的孩童,以便及早向他們提供特殊教育。後來智能測驗傳到美國,測量成風,測驗人一度沉迷於評估受測者的智能。結果智能測驗一度淪為替歧視偏見推波助瀾的工具。這種偏於評估的取向,是把理弄歪了。
誤解五:一個人的分析能力差不打緊,隻要情緒智能高,仍可以有很大的成就。
這種觀點是自欺欺人。要成大器,各種才能必須同時配合,缺一不可。按照多元才能的觀點,成長的目標應是全麵發展,多種才能並駕齊驅,每一種才能都有增長的餘地。如果發現自己在某一種才能上比較落後,便應在那方麵多下工夫。看到自己分析能力不足,隻靠情緒智能來補救,雖然可以得到精神上的勝利,但卻阻礙了個人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