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不懈追求:用鍥而不舍的精神戰勝挫折(4)(1 / 3)

有時候,障礙不在問題本身,而是來自社會環境,或者看上去是如此。他人似乎多多少少地妨礙我們獲得成功。然而,正如莎士比亞所寫的:“過失,親愛的布魯斯特,不應歸咎於這個世界,而應歸咎於我們自身。”我們有什麼理由譴責他人,卻將自己受到誤解的責任推得一幹二淨呢?成就一樁事業意味著去做必須做的一切,包括贏得他人的合作。

因此,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把那種莫名其妙的、非體力的疲勞現象當成雷達——預警係統,然後,去追尋產生疲乏的根源,找出我們掩飾著的、不願承認的失敗。接著,我們就應分析這一失敗的原因。在極少數情況下,其原因可能是工作確實太難做,非我們能力之所及。如果是這樣,我們盡可以承認事實,退避三舍。然而,有時阻力也許僅僅在於我們拒絕正視問題。在大多數情況下,隻要我們專心致誌於手頭的工作,拿出全部智慧與決心,再求助於無意識的靈感,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

我們應確信,人必須追求成功,這一需要乃是人之天性。我們並非想給成功下什麼定義,隻是要說成功是與連續不斷地優異傑出的成績、艱苦卓絕的努力以及隨時解決問題不可分割的。成功是當一個人發揮出人的聰明才智時所感受到的興致勃勃、欣喜愉快和“潮湧”般的快樂的體驗。

成功意味著永遠孜孜不倦。

3.奮鬥是成功的起點

偉大的成功和業績,永遠屬於那些富有奮鬥精神的人們,而不是那些一味等待機會的人們。應該牢記,良好的機會完全在於自己的創造。奮鬥是成功的起點,如果以為個人發展的機會在別的地方,在別人身上,那麼一定會遭到失敗。機會其實包含在每個人的人格之中,正如未來的橡樹包含在橡樹的果實裏一樣。

25歲的時候,雷因因失業而挨餓,他白天就在馬路上亂走,目的隻有一個,躲避房東討債。

一天他在42號街碰到著名歌唱家夏裏賓先生。雷因在失業前,曾經采訪過他。但是他沒想到的是,夏裏賓竟然一眼就認出了他。

“很忙嗎?”他問雷因。

雷因含糊地回答了他,他想他看出了他的際遇。

“我住的旅館在第103號街,跟我一同走過去好不好?”

“走過去?但是,夏裏賓先生,60個路口,可不近呢。”

“胡說”,他笑著說,“隻有5個街口。”

“是的,我說的是第6號街的一家射擊遊藝場。”

這話有些所答非所問,但雷因還是順從地跟他走了。

“現在,”到達射擊場時,夏裏賓先生說,“隻有11個街口了。”

不多一會,他們到了卡納奇劇院。

“現在,隻有5個街口就到動物園了。”

又走了12個街口,他們在夏裏賓先生的旅館停了下來。奇怪得很,雷因並不覺得怎麼疲憊。

夏裏賓給他解釋為什麼要步行的理由:

“今天的走路,你可以常常記在心裏。這是生活藝術的一個教訓。你與你的目標無論有多遙遠的距離,都不要擔心。把你的精神集中在5個街口的距離。別讓那遙遠的未來令你煩悶。”

作任何事情都如上麵的例子一樣,隻要你不氣餒,鼓起勇氣,振奮精神,就能走向你要去的目標,達到你人生的成功,這就是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的起點就是奮鬥。這個過程需要我們每個人自己去把握,去實實在在地走過。

4.不斷堅持就是勝利

年輕的板球投手看上去每個動作都準確無誤。上步正確、沒有犯規、目標也盯得準、投球平穩,眼看著球適時滑入1—3坑,而沒有撞倒5號杆。結果怎麼樣?有什麼不對勁的地方嗎?為什麼不是好球?

“你的球沒有力量,”他的教練說,“因為你淺嚐輒止而沒有堅持到底!”

高爾夫球教練、棒球、足球教練以及經理人員、工頭兒和監工每天也常說類似的話。

“不堅持到底所以你才輸!”

為了避免此類情況發生,你可遵循以下兩條原則:

第一,充分利用初步勝利。戰爭中最後的勝利屬於有能力和有遠見,會利用最初優勢的指揮官。一旦突破了敵人防線,敵人開始撤退,徹底消滅敵人的時機也就到來了。麵對敵人亂作一團的潰退,我方必須進行堅決迅速的追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