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賢相管仲不愧有遠見卓識,憑著自己敏銳的洞察力及時發現並揭穿了齊桓公身邊這三個奸佞小人的險惡用心,用人之常情”與易牙等三人的言行加以對比,反襯出了這三的小人伎倆,可謂有知人之明。
可惜在管仲去世後,齊桓公未能接受管仲生前的勸告,啟用豎刁、易牙、開方等人。三年後,他們乘桓公病重之機,勾結起來公然作亂,他們把住宮門,不準任何人過去,最後把齊桓公活活餓死。齊恒公臨終前歎息道:“悔不該不聽管仲之言,才有今日之禍,管仲真不愧是聖人哪,聖人看問題都是有的。”
隻有識別小人,方能做到有備無患。管仲的識之術的也許稍有處世經驗者都知道,每個地方都有“小人”,和“小人”的關係若沒有處理好,常常要吃虧。
“小人”沒有特別的樣子,臉上也沒寫上“小人”二字,有些“小人”甚至還長得又帥又漂亮,有口才也有內才,一副“大將之才”的樣子。不過,“小人”還是可以從行為分辨出來的。大體言之,“小人”就是做事做人不守正道,以邪惡手段來達到目的的人,他們的言行有以下特色:
——喜歡造謠生事;他們的造謠生事都另有目的,並不是以造謠生事為樂。
——喜歡挑撥離間;為了某種目的,他們可以用離間法挑撥同事間的感情,製造他們的不合,好從中取利。
——喜歡拍馬奉承;這種人雖不一定都是小人,但這種人很容易因為受上司所寵,而在上司麵前說別人的壞話。
——喜歡陽奉陰違;這種行為代表他們這種人的行事風格。因此對你也可能表裏不一,這也是小人行徑的一種。
——喜歡“西瓜倚大邊”;誰得勢就依附誰,誰失勢就拋棄誰。
——喜歡落井下石;隻要有人跌跤,他們會追上來再補一腳。
——喜歡找替死鬼;明明自己有錯卻死不承認,硬要找個人來背罪。
事實上,“小人”的特色並隻這些,總而言之,凡是不講法、不講隋、不講義、不講道德的人都帶有“小人”的性格。
不打狐狸不惹臊
有這樣一則故事:
有個人在臨終前交代他兒子務必替他報仇,兒子問是為了何事。這個人說:十年前在一個聚餐場合某人挾了我想吃的一塊肉。兒子問他,當時為何不趕快扶起來吃?那人說,因為筷子上已有一塊肉。兒子說,把那塊肉趕緊吃掉呀!那人說,可惜我嘴裏正吃著一塊肉!
常言道:君子不念舊惡。這是對君子的要求,也是君子的標準。但事實上真正能做到“不念舊惡”的能有幾人?有的人宰相肚裏可撐船,有的人則不然,芝麻大的小事也會記恨在心,難以釋懷。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常會不自覺地得罪這類心胸狹窄的“小人”,而且有時得罪了,自己也不知道。這些人不但“不忘舊惡”,而且會耿耿於懷,一有機會就要加倍報複“消消心頭之恨”。
有不少人嫉惡如仇,他們對小人不但敬而遠之,甚至還抱著仇視的態度。在這裏,我想敬告諸位,千萬不要嫉惡如仇。因為這樣做固然足以顯示出你的正義,但在人性叢林裏,這並不是保身之道,反而凸顯了你的正義非常不切實際。由於你的正義公然暴露了這些小人的無恥、不義,為了自保、為了掩飾,他們會對你展開反擊,這些反擊往往令人防不勝防。也許你不怕他們伺機報複,也許他們也奈何不了你,但你要知道,小人之所以為小人,是因為他們始終在暗處,使用的始終是卑鄙下流的手段,而且不會輕易罷手。你別說你不怕他們對你的攻擊,看看曆史的血跡吧,有幾個忠臣抵擋得過好臣的陷害?
和小人保持距離就行了,不必嫉惡如仇地和他們劃清界線,畢竟他們也是需要麵子的!唐朝名將郭子儀和宰相楊炎對小人的不同態度恰恰說明了這一點。
郭子儀身為國家老臣,是平定安史之亂的卓越將帥。有一次,郭子儀正在生病,當朝權臣盧杞前來拜訪。此人乃是中國曆史上聲名狼藉的奸詐小人,相貌醜陋,生就一張鐵青臉,臉型寬短,鼻子扁平,兩個鼻子朝天,眼睛小得出奇,時人甚至把他看成是個活鬼。正因為如此,一般的婦女看到他這副尊客都不免要掩口失笑。郭子儀聽到門人的報告,馬上下令左右姬妾都退到的後堂去,他獨自憑幾等待。盧杞走後,姬妾女侍們又回到病榻前問郭子儀:“許多官員都來探望您的病情,您從來不讓我們躲避。盧中丞來為什麼就讓我們都躲起來呢?”郭子儀微笑著說:“你們有所不知,這位盧中丞相貌極為醜陋而內心又十分陰險。你們看到他一定會忍不住發笑的。那麼他一定會忌恨在心,如果此人將來掌權,我們的家族就要遭殃了。”